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生活环境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六期
十四点和平原则
(一)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规定德国接受十四点是一切和谈的前提。月至5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一度离巴黎仅60公里,但在7月发起的对马恩河地区协约国军的攻势遭遇失败。随后协约国军反攻,至8月6日结束战斗。德军败退至维勒河和埃纳河一带,协约国军占据马恩河突出地带(即第二次马恩河会战)。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驱逐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1日奥斯曼帝国投降,11月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4日基尔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基尔水兵起义),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国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在11月10日逃往荷兰。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又称十四点计划,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纲领,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提出并分致各国。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在对国会所发表的著名演说中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随后这十四点被采用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一战结束后威尔逊开始参与谈判,他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帮助受压迫国家获得主权和确保一个公正的和平。年1月8日威尔逊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首次论述关于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这个联盟的指定目标应该是保证各大小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他们的政治独立。
(二)威尔逊打算凭十四点原则结束这场战争和实现一个所有国家共享的、公正的和平,为了开巴黎和会的他在巴黎待了6个月,这也使得他成为首位在任内出访欧洲的美国总统。和会期间他不倦地推销他的计划,最终实现在凡尔赛条约中加入关于创建国际联盟的章节。尽管他为创建国联所作的努力使威尔逊获得年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没能在入盟一事上赢得参议院的支持,美国此后从未加入国联。年中期选举后以亨利·加博·洛吉为首的共和党控制参议院,但威尔逊拒绝共和党的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对洛吉提议的修改也一并否决。双方最为主要的分歧点在于国联是否将削弱国会的宣战权,在这段期间威尔逊越来越不相信媒体,他停止召开新闻发布会,而更倾向于自己的宣传机构(即公共情报委员会)。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威尔逊未能使美国加入国联是他任内所犯的最大错误,甚至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任期内的最大失败之一。《凡尔赛条约》中的种种苛刻条款招致德国民众对条约的极大怨恨,最终导致希特勒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期间威尔逊还前往罗马拜会教皇本笃十五世,这次访问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内会见教皇的总统。十四点和平原则主要内容有: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取消国家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约;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德国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的独立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一洛林也还法国;根据民族性原则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奥匈各族自治,允许独立;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恢复波兰的独立性;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三)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生效时间是上午11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签订的条约,第一次世界进行至年时德国军队在美国军队主力抵欧前,对英国、法国军队多次发动攻势,未取得重大突破。美军主力抵欧后协同英法军实施反攻和总攻,德军全线崩溃,同盟国中的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帝国等国先后投降。德国各地爆发革命,11月上旬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1月11日法国时间凌晨5时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亦称《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协定签订当日即生效。该协定包括对德停战条款及两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德军在15天内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及阿尔萨斯——洛林;德军在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连同右岸的桥头堡,由协约国军占领;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应立即撤回到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时也应返回德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战俘应立即遣返,德军战俘由协约国以其认为适宜的办法进行安置;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和约》;德军应完整地交出其陆海空军主要装备和运输工具。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中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参战国家达个,投入军队超过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多万人丧生,多万人受伤(其中50万人终身残疾)。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亿美元,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在之前参与战争的国家中退伍军人难以重新找到回归正常社会来找到顺心的工作,很多伤残退伍军人的生活陷入异常困难的境地。对数以百万计的战争遗孀与孤儿而言贫困成了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那些居于社会上层的人担心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会进一步蔓延开来。在德国右翼人士组建民兵组织来抵抗社会主义者,而在英国及其他国家军队在街上与罢工者及其他抗议示威者发生许多冲突,“和平主义”“理想主义”等思潮兴起。
(五)一战结束后各战胜国于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协约会议,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根据《凡尔赛和约》及之后的一系列条约,欧洲的地图被重新勾画。奥匈帝国瓦解,奥地利、匈牙利变成独立的两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也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那里接管部分领土。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则纷纷独立,其大部分都是从俄罗斯帝国分割出来的。同样获得独立的波兰其国土包括之前属于德国的部分领土,并通过位于但泽的“波兰走廊”入海。波兰走廊是魏玛德国在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予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块狭长领土,依旧是波兰的领土,在二战时期也叫作“但泽走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根据《凡尔赛条约》把原属德国领土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间、沿维斯瓦河下流西岸划出一条宽80公里的地带称为“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波罗的海的通路,并把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划为“但泽自由市”归国际共管,使德国的国土分成两个不连接部分。该地区在15世纪至18世纪曾经是波兰王国的一部分(年/年至年),直至波兰被普鲁士瓜分。波兰人认为如果新独立的波兰没有延伸至波罗的海的海岸线,它便会在经济、政治上依赖德国。英国与法国都希望借着波兰来制衡德国,故此这种论调获得支持。让波兰拥有海岸线正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理论之一,他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发表著名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其中第十三点就是应该让波兰独立——她的领土将会包括住着波兰人的领地,要确保它拥有自由、安全的海岸线,在国际公约下波兰将可享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重要海港但泽(格但斯克)的居民大多是德国人,但国际联盟没有准许公投便把该港变为受波兰保护的但泽自由市。为了减少对但泽的依赖,波兰在附近建立新的海港格丁尼亚。波兰走廊形状狭长属于波兰的波美拉尼亚省,它把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他领土分开,在北部地区的走廊宽度仅仅有40公里。由于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导致东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年德国运输部为此成立航海服务连接两地,减少依赖陆路交通。
(六)波兰人占地区人口的大部分,尤其在维斯瓦河西岸、但泽附近,但同时那里也有不少德籍的居民。割让走廊令德国人十分愤怒,所有两战前的德国政府都拒绝根据《凡尔赛条约》下的德国东部边界。德国领导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因他对西方国家的友好政策著名,更在年签署《洛迦诺公约》确认德国与法国、比利时接壤的西部边界,但是他好几次宣称拒绝用同样的方式确认东部边界。19年希特勒上台,希特勒大肆宣扬与波兰修好,促成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分别在年及年吞并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就对波兰虎视眈眈,年希特勒借口收回走廊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茨坦会议上盟军答应苏联的要求,把被苏军侵占的波兰重划边界。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包括波兰走廊和但泽在内)的德国领土尽数被割让予波兰,德国前东部领土划归波兰。年东德承认东部边界,年西德承认东部边界以及0年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承认东部边界。回到现在法国重新获得在普法战争中丢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比利时与丹麦也获得德国的一些领土。总的来说德国失去其战前领土的1%,而其殖民地则变成协约国中此国或彼国的新属地。这些领土的分配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国家都对业已设定的国界线心存不满,这给后来的争端种下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的灾难。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如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也带来科技上的一大进步,使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快人权实现的步伐,战后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国际秩序得到重建。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严重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欧洲中部的基督教国家德意志帝国、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以及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纷纷瓦解,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这一结果促进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薄弱的一环,取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的新局面,世界开始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相互对立又共处的社会体系。在战后德国被迫接受“这场战争完全都是德国的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这样的观点,还要为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与损失支付巨额的经济赔偿,其武装部队被大幅缩减,国内复仇情绪日益增长。英、法受各种因素困扰不愿在和平解决的工作方面扮演主角,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敦促下国际联盟建立,但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一战后的几年时间里德国的纳粹主义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开始生根发芽,接着在一段时期的经济繁荣增长与国际关系貌似友善的阶段后美国股价于年彻底崩盘,从而招致大萧条时期与另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战争还加速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这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均有深远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军事技术开始大发展的时期,这对于现代武装力量军种兵种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巴黎和会
(一)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这件事情改变全世界命运。当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即这两个国家背后的德意志帝国与沙皇俄国宣战,至英德两国宣战后意味欧洲战区全面开打。当时掌控中国政权的是袁世凯政府,而它选择中立的原因是那时候中国有各国租借地,驻扎各国军队如果打起来怎么办。袁世凯政府颁布若干条规则,禁止一战参战国在中国领土领空有任何交战行为。不过袁世凯政府的中立目的并没有达到,就在一战开始后不久日本借口与英国结盟,派军队进攻德国在中国租借地胶州湾,并且要在山东半岛借道。因为种种原因袁世凯政府在当地划出一块交战区,中国就此被卷入一战战火。巴黎和会是指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维埃俄国没有受到邀请,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等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严重损害中国的利益,北洋政府代表(即当时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还有英国的自治的领地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月25日决策的10人会议缩减为“四巨头”会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实际上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三国代表决定。
(二)和会的第一天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利用致开幕辞的机会发表长篇演说,他不仅以战胜者的口吻讥讽战败的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同时还提出制裁战争祸首、肢解德国的基本方案。但美国总统威尔逊却不理睬法国的建议,要求和会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于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斯汤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和历史,曾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相继担任过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和州长,年和年在民主党支持下先后当选为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仪表堂堂、意志坚强,是个极端自信的理想主义者,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世界首富。威尔逊认为根据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应当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担当起领导世界的重任。为此他在做出对德宣战的决定之后,又于年1月8日提出以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为基础的“十四点”争霸世界纲领。威尔逊对于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之所以特别着迷,不仅因为这同他的政治声誉和历史地位息息相关,同时他还把此视为取代英法称霸世界的根本大计和必经之路。因此他在巴黎和会首次发言时即提出要优先讨论国联盟约问题,强调国联盟约与对德和约应当成为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任何国家都有约束力。但英法两国对此不感兴趣,它们主张将二者分开,并优先讨论瓜分领土和战争赔款问题。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来十人委员会经过4天争论,决定将国联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由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联盟约草案。英法的阴谋是想借此把美国的计划从议事日程里抹掉,为此它们建议让所有中小国家的代表也都参加该委员会,把委员会搞得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以拖延时间。
(三)专门委员会还没有开始工作时英法便提议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问题,威尔逊如梦初醒对英法的伎俩大为不满,遂再次提议十人委员会讨论国联问题。他说:“我们不能让世界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各大国首先瓜分世界上无力自卫的地区,然后才建立国际联盟。”于是十人委员会再次展开交锋。会议开得很紧张,威尔逊很凶,英国的劳合·乔治和法国的克里孟梭也很凶。在此情况下威尔逊气愤地表示如不先确定国联盟约的话他将退出会议,老练油滑的劳合·乔治反驳说:“只有上帝知道制定国联盟约这个复杂程序什么时候才会完成。”威尔逊回答说:“只要无人故意捣乱,委员会的工作10天就可结束。”美国的威胁起了作用,英法只好让步。事实果如威尔逊所言,专门委员会经过一系列紧张磋商,终于在2月1日按期制定出国联盟约草案。2月14日威尔逊在庄严的气氛中向全体大会报告草案内容并获得一致通过,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威尔逊勉强占了上风。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是巴黎和会的另一主角,克里孟梭于年生在法国南特省,他是学医出身。在0岁时便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年曾任政府总理,年再次受命组阁。在这次巴黎和会上他以法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大会主席,克里孟梭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他出席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他在十人会议上提出法国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并主张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各省合并成一个独立国家。但美英两国既想保持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又想利用德国对抗苏俄,因而都反对这种过分削弱德国的建议。它们提出由美英两国来保障法国东部边界的安全,如果法国一旦遭到侵犯那美英将立即援助。克里孟梭虽然被迫放弃建立莱茵国的要求,但作为交换条件他又提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0年,并将萨尔矿区交给法国。
(四)威尔逊对法国这项新的要求非常恼火。他不耐烦地说他从来没有听到还有个什么萨尔问题。对此克里孟梭气得暴跳如雷,攻击威尔逊是个亲德分子,并强硬地宣称任何一个法国总理都不会签署一项不把萨尔并入法国的条约。但威尔逊也不示弱,他冷冰冰地讥讽克里孟梭说:“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法国得不到它想要的东西,就会拒绝同我们合作?这样看来你是希望我回家了。”克里孟梭回答说:“我并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说着便气冲冲地离开办公室。因为美国的立场得到英国的支持,克里孟梭面对英美联合阵线只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建议萨尔区先由法国委任统治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命运,同时扬言这一要求如得不到满足的话法国将退出会议。威尔逊最后也做出让步,派其代表豪斯上校通知克里孟梭,说美国准备重新考虑法国在萨尔和莱茵问题上的立场。克里孟梭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紧紧拥抱豪斯上校,豪斯上校当即要求克里孟梭制止法国报刊对威尔逊的攻击,于是第二天巴黎各报便登满吹捧威尔逊的文章。为了彻底削弱德国的法国还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在德国东边建立一个包括波兹南和但泽在内的强大波兰,其理由是对付来自俄国的红色威胁;二是尽力掏尽德国人的腰包,要求德国必须赔偿亿—亿金马克的战争损失;三是彻底摧毁德国的军事机器,特别是要限制德国的陆军数量和军火生产。法国的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两国的反对,英美认为按照法国的蓝图建立新的波兰就意味着法国在欧洲地位的加强,因而都不赞成法国的主张。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不要建立一个新的阿尔萨斯—洛林。”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赔款来加强法国的力量,特别是美国更担心法国的过分要求会打死德国这个下蛋的母鸡。劳合·乔治提出赔偿不能过分,只能由参加战争的这一代人负担。威尔逊主张先不要确定赔款数额,可将这一问题交由一特别委员会研究解决。对于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时英美同法国的意图也不相同,它们的主要兴趣是削弱德国的海军力量,而对陆军则主张宽大为怀,给德国保留一支为镇压布尔什维克所必须的力量。
(五)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也很活跃,劳合·乔治于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早年获威尔士大学法律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从政后历任贸易、财政、军需、陆军等部大臣,年以自由党领袖身份出任内阁首相。他工于心计且城府深沉,为了维护英国开始动摇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会上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他时而同法国站在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当美法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常常以调解人的身份周旋于其间,从而为英国捞取不少好处。意大利的首席代表是总理奥兰多,他来巴黎时也怀揣着自己的争霸计划,奥兰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为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基地。因就实力来说意大利同美英法相比只能算二流国家,加之它在战争初期脚踏两只船,参战后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而奥兰多的要求遭到美英法的拒绝。在4月2日的五强会议上奥兰多以得不到阜姆无法回国交待,甚至国内会发生暴动相要挟,而美英法仍然反对他的要求。奥兰多一气之下愤然离开会场,而其他与会者根本不予理睬,奥兰多无奈之下过了几天又悄悄回到会场,继续充当跑龙套的角色。日本代表团是由牧野男爵率领,牧野当时虽然不是政府首脑,但老谋深算、善观风色。他出席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威尔逊为了限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势头曾拒绝牧野的要求,在奥兰多退出和会的第2天,牧野不失时机地突然发言坚决要求按照他的条件解决山东问题,否则日本将拒绝签署和约。在年1月27日和28日的会议上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和顾维钧据理力争要求归还山东,但北洋政府外交次长曹汝霖在日本压力下却说此举纯属王、顾二人的“擅自行动”,威尔逊考虑到意大利已退出和会,如果日本再退出的话将使和会受到严重挫伤。英法因与日本曾有密约,也支持日本的要求。在4月22日、29日和0日的三次4国首脑会议上美英法三强终于做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开后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反对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这一运动迫使中国政府的代表未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六)为了便于操纵会议的英、法、美、意、日等主要战胜国对会议的开法做许多不平等的规定,首先是把出席会议的国家分为几等,第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强国,它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战国,比利时、巴西、中国、希腊等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只能出席讨论与它们有关问题的会议;第三等是与德、奥集团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等,它们只有在会议讨论的问题直接涉及这些国家时才能派代表团出席;第四等是中立国和即将独立的国家,它们只有在五强之一的邀请下才能出席有关会议。其次各国代表的人数也是不平等的,会议规定,英、法、美、意、日五强各派5名代表;比利时、巴西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各派名代表;中国、希腊、沙特、波兰、葡萄牙、泰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2名。(中国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2名,新西兰派1名,其他国家各派1名。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强权政治行事。和会规定整个会议分为最高会议、专门会议和全体会议三种形式,最高会议由美、法、英、意、日五强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会议,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后来十人会议又演变成美、英、法三国首脑组成的三人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联盟盟约》。专门会议由有关国家代表和专家组成,只审议最高会议指定的专门问题,全体大会由所有与会国代表组成。整个会议期间只举行七次全体大会,而且都是只准举手通过决议,根本不想让其发挥作用。
(七)《国际联盟盟约》简称《国联盟约》,是《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为建立国际联盟而制定的规则。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威尔逊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主张把《国联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英法两国的操纵让巴黎和会决定设立《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由威尔逊担任主席。后《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收到许多国家和团体提出的草案和陈述书,并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地实行委任统治问题、“门罗主义”列入《盟约》问题,反对在移民问题上的种族歧视问题等进行讨论。该盟约经26次修改,于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于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国际联盟盟约》生效后国际联盟才成立,它对国际联盟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盟约》中确定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第1条规定签署《凡尔赛和约》的2个协约国或自治领及1个被邀加入的国家为创始成员国,其他国家可经大会2/多数的同意而加入;第2~7条规定国联大会和行政院的组成、职能以及秘书处的设置;第8~9条是关于缩减军备问题;第10条是规定要保障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问题;第11条是规定防止战争的行动;第12~15条是规定和平解决争端问题;第16条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对任何违反盟约进行战争的成员国采取行动,直至使用军事力量,并赋予行政院以开除这种成员国的权力;第17条规定对非成员国适用盟约的和平解决争端程序;第18条以后各条规定盟约优于其他条约的地位,委任统治制度,各种国际公益事业的处理与合作以及各种国际事务机构的管理问题;最后一条规定修改盟约的程序。《盟约》还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为常任理事国,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美国是倡议国之一,因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而未参加。根据《国联盟约》理事会的职责是草定裁军计划,审核承担委任统治的各国提出的年度报告,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向大会提出解决国际争端的议案,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等。《盟约》还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把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其作用是帮助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战后帝国主义体系。
(八)经过四年多的战争一战终于走向结束,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也正是在这次由英法美意四巨头掌控的和会上世界秩序划定,而原本德国在战前取得中国山东胶州湾的权益也成为中日争执的焦点。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谈不上失败,而日本当时认为自己应当继承德国权益,理由便是自己出兵打下山东与胶济铁路,同时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所以中国必须承认这一点。而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则凭借对国际法深厚的研究据理力争,顾维钧逐条批驳日本的要求。他认为“二十一条”的内容并不该算数,因为依据国际法“武力胁迫原则”条约效力仍存疑问。并且国际法中规定有“情势变迁原则”,中国此前并未参加一战,但后来也对德宣战,因此条约失效。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占据上风,但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日本又采取各种各样其他方式。同时还夹杂中国政府一些派系斗争,日本最终还是取得德国在山东的一些利益。顾维钧称相关消息在报纸刊出后最终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三位大人物本着自己国家的利益展开一场马拉松般的“辩论大赛”,每一个国家都会与另两个国家互为对手,而又都能与另两个国家的任意一个联手。一会儿是英法联合反对成立国际联盟,气的威尔逊要退出和会。一会儿是英美联手制止法国过分地削弱德国,克里蒙梭摔门而出。律师出身的劳合·乔治把合纵之术发挥到极致,时而拉着法国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为英国捞取大量的好处。
(九)这场会议足足开了5个多月,为了索取战败国赔款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吵得不可开交。“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0%,怎么样?”“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太过分了,我们不同意。”“那我们也不同意。”已经78岁的克里孟梭虽已满头白发,但仍像只野兽般凶猛,真不愧他的“老虎总理”的外号。而劳合·乔治也百般纠缠,一点儿都不牺牲自己的利益。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这样可以吗?”克里孟梭厉声喊着:“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他控制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将来可以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对这点英国和美国当然不同意。他们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里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除分赃外巴黎和会还有别的议程,主要是:密谋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国际联盟指挥各国反动派向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同时重新瓜分德国原有的殖民地;苏维埃俄国虽然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但苏俄的问题始终牵扯着巴黎和会。在反对社会主义俄国这一点上几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反对的方法上却存在不同意见。法国主张采取硬的一手,福煦元帅提出要组织万远征军去公开镇压革命,并建议主要由美国提供军队。他说美军参战较晚,士气极为旺盛。但威尔逊不同意福煦的建议。他反驳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最好由法军承担这一任务。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支有经验的军队,而美国军队是没有经验的。争论的结果最后采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意见,即用经济封锁、支持反对派和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组建“防疫地带”等方法,来抑制俄国革命影响的扩展。
(十)中国代表团最初还对和会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在提交的议案中提出7个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年6月28日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且拒绝签字。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协约国宣布对同盟国作战,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到欧洲支援。他们牺牲多人,为取得最终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在巴黎和会召开之初日本出于别有用心的目的,不断在会上质疑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的资格,企图排斥中国作为战胜国与会,没有得逞后又胁迫英美法同意把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转给日本。中国人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终于忍无可忍,于年5月4日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影响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6月27日清晨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6月28日三万多华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的住所外面。“不能签字!”三万人发出一个共同的呼声。“谁签字,就打死谁!”十五名敢死军的青年准备以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去捍卫中国的尊严和权利。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十一)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会议,实质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通过大量的资料和严密的学术分析,证明这场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都是为了瓜分世界,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等等而进行的战争。他明确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为:“当前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这就是这场战争的基本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崛起的帝国主义与老牌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已经达到自己的最高形式,输出的已经不是商品而是资本。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已经容纳不下,所以便来争夺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些未被占据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战争,即争夺世界霸权、争夺银行资本的市场和扼杀弱小民族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年的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正是这样的战争。”孙中山也认为欧战本为利害之争。巴黎和会是根据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来决定这个会议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因此决定会议的是英、法、美、意、日等国组成的五国会议。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向外交部汇报说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在会议发言时雄辩滔滔、词锋犀利、玩其语意,一若此次和会除美、英、法、义(意)、日五国外余国之被邀入会。已属好意,直无可以商量之余地,其气概咄咄逼人。”陆徵祥已经感觉到“法总理如此态度前途可虑”。这表明巴黎和会是列强分赃的会议,根本不是弱国、小国争取自身权益的载体。
(十二)中国最初连参加和会的资格都没有,后来在美国的支持下勉强被允许参加,但处处被看不起,根本不能指望列强同意中国提出的诸多条件。中国的“战胜国”地位是虚幻的,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美国的“赞助”也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美国为了自己利益考虑食言自肥,改变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中第一条“反对秘密条约”,即原定对中国山东问题的支持态度。巴黎和会的性质决定中国作为弱国、半殖民地国家,不可能通过它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借对德宣战之名侵入中国山东,造成强占山东的事实,又利用北洋政府的私心强迫、引诱之签订“条约”。获得所谓“法理”依据还与列强相勾结,获得列强的认可。早在巴黎和会前日本就与英、法等国协商,得到他们战后对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保证,日本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强权的表现。在帝国主义时代大国之间的妥协交易一向不在意被交易的弱国利益,美国为了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力才对中国作出承诺。中国的职业外交家们被美国的表面承诺所迷惑,而无法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希图“以夷治夷”,最后却被大国出卖。巴黎和会上中国过分相信美国,希望借助美国来压制日本,结果只能是失败。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妥协,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十三)法国为战争付出巨大代价,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里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法国民意。战后法国军队迅速控制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同时法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德国铁路工人组织罢工以对抗法国占领者,其中人被法国当局处死。克里孟梭的主张为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的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让克里孟梭也得到“老虎”的绰号。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十四)一般认为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乔治本人在赢得年大选时为迎合英国民众提出德国需为发动战争负责的主张,同时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也要求严惩德国以保证其不再对英国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同时乔治清醒的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而他和克莱蒙梭都认识到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所以“民族自决”主张在和会召开时被二者有意的忽略。乔治的主张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在年4月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十四点建议,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美国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基于此威尔逊总统感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但欧洲强国普遍认为这种构想过于理想主义且不符合欧洲各国的实际,而且这种政策将会导致美国军事力量过分卷入国际事务。威尔逊意识到为达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他的十四点建议需要做出妥协,而且他坚持“民族自决”政策,例如刚从一战后的德国和俄国中重新获得独立的波兰。同时他极力反对建立秘密条约,例如秘密军事联盟等,不过他同意要削弱德国军力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十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回山东权益,日本全权代表的使命是要求由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省的各种权益及财产,并领有德国占领的赤道以北的南洋群岛,因此山东问题成为判断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否的主要标准。中国最初以为收回山东权益是作为战胜国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参加巴黎和会后由于日本执意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因此如何争取收回山东权益就成为中国代表团的首要任务。代表团认为“目前山东问题最为吃紧,故所提问题即以此为限。深恐各项问题如果同时提出不免使欧美各国转因自己的利益偏向于彼,在我反有孤立之势。对中国代表团力争的山东问题,年4月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决定德国将山东的所有权益让于日本,日本将德国租借地及其他政治性权利交还中国,但保留经济性权利。由于日本反对让最后的条约文本只写明德国将其让与日本,而于交还中国一层不提一字。当时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就山东问题致电北京政府:“此事我国节节退让。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而有妨将来之提请重议云云,岂知直至今午时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祥等所以始终不敢放松者,固欲使此问题留一线生机,亦免使所提他项希望条件生不祥影响。不料大会专横至此,竟不稍顾我国家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之可言。”对于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最后决定,即使对外态度最为温和者也不能不认为这是中国外交交涉的失败。
(十六)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万人口的地区,包括阿尔萨斯、洛林、萨尔(法国只许占有萨尔15年,之后归还德国)。日本也得到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委任统治制度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的制度,国际联盟依其盟约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按当地社会、经济及地理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类地区,分别委任给英、法、比、澳、新、日、南非等国实行不同形式的统治。受委任的国家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向国联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和会上签订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一次大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领土分配及赔款等措施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及苏维埃俄国共产国家,但与此同时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区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警惕态度,并表示支持中国主张。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迫使美国最后放弃对中国的支持。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十七)停战条件:德国应保证在15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境内的占领区撤退,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和罗马尼亚,撤离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德国应向协约国交出0门重炮和野战炮,万挺机枪,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00艘潜艇,0台机车和0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军的给养由德国负担;德国放弃布列斯特条约和布加勒斯特条约;东非的德军应当立即投降;被德军俘获的人员应当遣返回国,但德军战俘要继续拘留;继续保持对德国的封锁。和平正式会议中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委员会在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经过个多月的争吵三巨头总算商定对德和约的内容,虽然三巨头对这份充满妥协的和约都不满意。5月7日在凡尔赛宫的会议厅,一脸严肃的克里蒙梭将和约草案交付给德国代表团,这位有“老虎”之称的总理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德国人说:“先生们,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这就是我们愿意给予你们的和平。”仔细看完这份共分15部分、条的和约后德国代表们差点气晕过去,这份苛刻的和约规定:剥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法国收回洛林和阿尔萨斯,德国萨尔区的煤矿由法国开采,行政由国际联盟管理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莱茵河左岸的德国领土划分为三个占领区,分别由协约国占领5年、10年、15年,右岸50千米为不设防地区;德国只能维持10万人的陆军和1.5万人的海军,废除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得拥有飞机、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德国要向战胜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英、法、美三国组成的赔款委员会最终确定赔款金额为亿德国马克,约合0亿美元)。这样苛刻的条约谁敢签字啊!德国代表一方面向国内汇报,一方面请求对和约进行修改。但三大巨头咬定条约不放松,明确表示德国人不能进行任何争辩,要么签字要么继续战争,最终德国政府选择屈服。《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十八)疆界的决定:在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年);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承认卢森堡的独立;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军事上的限制: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陆军被限制在10万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海军员额限制在1.5万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万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不得组织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则25年。战争责任: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战争赔偿: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亿马克(约合11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亿帝国马克,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亿马克)。
(十九)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失去八分之一领土和十分之一人口;德国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英法日比)瓜分;德国受军备限制;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并赔款;刺激德国国内的民族激进意识的膨胀,为军国主义的滋长埋下种子,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道路。条约规定德军陆海空三军加起来最多只能有10万人,由于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德国在欧洲彻底沦为三流的国家,在希特勒上台之前连波兰这样的小国都敢去欺负德国。条约的内容也使得德国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恢复,而德国强大的教育后备力量也使得德国有足够的科技人才,使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后不久重新回到欧洲强国之列。在巴黎和会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抑制,随后建立起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凡尔赛体系不但包括对德条约,还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但是对土条约遭到土耳其的资产阶级的反对,后来联军被凯末尔打败,最终签定《洛桑条约》。由上述几个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圣日耳曼条约Vertrag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共和国于年9月10日签署的条约,条约的生效宣布奥匈帝国正式解散,包含大部分德语地区的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独立。奥地利的领土大幅减少,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与南斯拉夫(继承国)获得独立外奥地利也失去以下领土:割让特伦蒂诺、南提洛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数个达尔马提亚岛屿及弗留利予意大利;布科维纳予罗马尼亚。但是经过公投后奥地利从匈牙利获得大部分的布尔根兰。就是在没有国际联盟的同意下奥地利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放弃它的独立,换句话说奥地利永远不能与德国进行经济或政治的合并。奥地利军队人数只限于三万名志愿者,由于奥匈帝国崩溃衍生数个新国家,所以条约定下数项对多瑙河航海权、铁路权转移及其他事项的协定。
(二十)圣日耳曼条约与年协约国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象征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正式离开历史舞台,与凡尔赛条约一样由于圣日耳曼条约包含国际联盟的盟约,所以没有获得美国的承认。以前古老的奥地利帝国依靠广大领土作经济命脉,但条约之签订令奥地利失去大量人口、领土和资源,使其经济严重受创(尤其是那再没有帝国支持的首都维也纳),经济低迷的奥地利经历曾多少政治动荡。奥地利被禁止与德国合并,造成某些德国与奥地利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不满,最后在年来自奥地利的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实现德奥合并,令奥地利丧失独立地位。纳伊条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年11月27日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王国之间签订的一份条约,条约的签署地是在法国首都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纳伊。主要内容有:保加利亚承认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签订的布加勒斯特条约内容,将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将的摩克河流域、察里勃罗达、波西来格勒达、斯特鲁米察等地区割让给南斯拉夫王国;将西色雷斯割让给希腊王国;保加利亚必须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为2万人,不得拥有海军和空军;赔款22.5亿金法郎,7年内偿清。特里亚农条约是年协约国集团和匈牙利签订的一项制定匈牙利边界的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奥匈帝国灭亡,奥地利帝国的伙伴匈牙利王国宣布独立。由于奥匈帝国包含数个不同种族,故此需要重新划定匈牙利、奥地利及其他刚刚独立之新国家的边界。条约在6月4日于法国凡尔赛的大特里亚农宫由数个国家签署,分别是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与意大利以及刚独立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战败国就是代表奥匈帝国的匈牙利。
(二十一)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同年11月16日匈牙利王国爆发匈牙利秋玫瑰革命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与奥地利分离后奥匈帝国瓦解。10月1日巴纳特共和国在蒂米什瓦拉(今罗马尼亚西部城市)成立,匈牙利政府确认它的独立。匈牙利的边界在11月至12月初步确立,与匈牙利王国比较时新匈牙利的领土不包括:部分特兰西瓦尼亚成为罗马尼亚领土;斯洛伐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伏伊伏丁那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正式独立,与匈牙利城市佩奇、莫哈奇、包姚与锡盖特堡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新生的主权国家匈牙利并没有继续参加一战,然而年月20日协约国向匈方提交一份要求割让领土的照会(史称威克斯通牒),要求匈牙利割让大片领土。此时正值匈牙利国内局势不稳、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各协约国陈兵匈牙利边境施以巨大军事压力。年6月4日协约国集团同匈牙利霍尔蒂政府在法国凡尔赛的大特里亚农宫签订特里亚农条约,签约的战胜国为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战败国为代表奥匈帝国的匈牙利。条约主要内容有: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南斯拉夫王国;布尔根兰的大部分归于奥地利,也与圣日耳曼条约配合,当中的肖普朗区域则根据1年12月公投结果归于匈牙利。这也是唯一一次有关匈牙利领土问题的公投;原本归于南斯拉夫的匈牙利城市佩奇、莫哈奇、包姚及锡盖特堡重新划归匈牙利;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匈牙利总共失去72%的领土,人口由二千零八十万大幅减至六百五十万,也丧失统治八百年的唯一海港里耶卡(今克罗地亚海港)。
(二十二)由于一战本身是一次争霸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战后的巴黎和会又是一次“分赃”式的会议,这就使得特里亚农条约成为一个极其不平等的掠夺性条约。条约签定后匈牙利丧失72%的国土面积,人口由万大幅减至万,超过万名匈牙利人一夜之间便身处他乡(年的匈牙利王国拥有万多平方千米领土),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在纳粹德国与意大利的帮助下匈牙利因慕尼黑协定(年)及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0年)而夺得邻国的领土,包括喀尔巴阡山脉罗塞尼亚北部、斯洛伐克东部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然而随着德国的崩溃,匈牙利后来被苏联军队占领,根据巴黎和约匈牙利的边界与年条约的相若且一直至今。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比如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战胜国的利益。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仍然未彻底解决,但是却埋下战争的种子。陆军的福熙元帅在听到和会签订的和约内容后就这样评价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值得注意的是元帅的预言惊人的准确,因为德国正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在20年后的年。
(二十三)和会对德国进行的宰割性惩罚措施,严重伤害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被德国人普遍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也为后来纳粹势力在德国的登场和希特勒撕毁和约扩军备战提供口实。英法也因此对德国感到有愧,使得后来绥靖主义盛行,以及战后不久的国内经济危机。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和会的这个问题上面,美国方面无论是总统威尔逊本人还是代表团成员们都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主张,在中国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后美方代表团成员曾经全体离场以示抗议。当时的中国曾经因此一度对美国颇有好感,威尔逊总统也因此成为当时国人比较敬佩的“世界大人物”之一(在中国进步青年当中地位仅次于列宁),因此为了协调各国在亚太地区的未解决矛盾才又有两年后的华盛顿会议。包括中国的山东问题都是在那次会议上得到处理的。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联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这些和约构成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二十四)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且继续发展。巴黎和会未能解决远东及太平洋问题,美国为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削弱英国的海上霸权并拆散英日同盟,于1年11月12日~年2月6日举行华盛顿会议有美、英、日、中、法、意、比、葡、荷9国出席,1年12月1日,美、英、法、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以取代英日同盟。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规定5国的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美)5:(英)5:(日):(法)1.75:(意)1.75;航空母舰总吨位依次为1.5:1.5:8.1:6.6:6.6。同一天出席会议的9国还签署有关中国问题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确定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的原则。
(二十五)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最后完成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世界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暂时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自0年代起该体系被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所打破。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所以《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性的削弱战败国势力,为以后的报复埋下伏笔。同时也确定帝国主义在西亚、非洲等地区的统治地位。凡尔赛和约的出台明码标价的巨额战争赔款足以让刚刚经历战火的德国崩溃,就连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曾经亲口透露玄机;“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对于德国人来说接受条约无异于一个最可怕的选择,当时的德国完全没有能力承担得起如此庞大的债务和割地的耻辱,整个德国都陷入痛苦之中。如果他们真的履行条约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德国就是自寻死路!这时的德国经济已经十分脆弱,即使德国人可以动用全部资金也只可以偿还战争赔款的冰山一角,并且还可能造成经济崩溃。这种迦太基式的和平不可能维系下去,所以德国人只能做一件事——违反条约。就这样德国人的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并在纳粹的鼓吹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这股力量壮大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无法避免。
(二十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以处置战败国德国为中心的巴黎和会,中国应邀参加。这次和会尽管充满了帝国主义的大国强权政治,但对具有战胜国身份的中国却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便有讨价还价的资本,有胜者的心理、胜者的口吻。中国外交官在和会上争之急、辩之激,洋洋洒洒,有理有节,慷慨激昂,高声扬眉。充分展现中国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二是作为战胜国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一些有利于中国的条款,如废除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取消中国向德国的辛丑赔款,归还山东以外的租界地等,对奥和约又使中国加入国联并被选入国联行政院;三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合理要求便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同情;四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合理要求一经拒绝便成为一种正常情感无法接受的现实,人民从希望的巅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种被出卖、被蔑视的民族愤怒于是爆发出来,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是就意大利而言在一战时加入协约国是因为英、法、俄三国答应意大利在战后给予阜母及达尔马西亚,但在和会中没有提及令它大为不满,令日后法西斯主义者墨索里尼兴起提供口实而主张对外扩张。此外和会中战胜国偏袒日本将中国山东给予日本助长侵略野心,于年代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
(二十七)《申报》、《时事新报》中5月5日发自巴黎,署名“记者”的一篇谴责北洋政府亲日派官僚丧权辱国的罪行,还特地采访中国参加和会五位代表之一的南方军政府指定代表王正廷,引述王对这次外交失败原因的分析。注明5月10日的一篇报道更是记述旅居巴黎的00多华人5月9日举行集会,对中国外交失败和政府无能表示抗议。这里的华人都异常愤怒,满场肃然,塞满不平的空气。当青岛归还问题在巴黎和会中决定不归还中国时各报收到稿件均及时加以刊登,燃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怒火,迅即爆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人民群众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团未在和约上签字。巴黎和会彻底暴露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中国人民,也打破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6月日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凡尔赛和约
(一)《凡尔赛和约》(又称《凡尔赛条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即巴黎和会)于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国际联盟承认,并于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因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成为凡尔赛和约主要签约者。谈判于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二)从年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而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意大利首相维托里奥·埃曼努尔·奥兰多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不准德国参与条约讨论。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亨利·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鲍尔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在2日德国国会举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条约者以27票比18票胜出,28日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在和约上签字。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三)据德国《明镜周刊》年9月28日报道年10月日是东西德统一2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德国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的日子,届时德国政府将向法国政府交付万欧元(6.2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按照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德国政府需要支付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9.6万吨黄金。但到年这笔赔款被减少到.5亿金马克,必须在59年内付清。从4年到年间德国被迫发行大量外国债券以筹集这笔巨额赔款,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德国于年暂停每年偿付的赔款。19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拒绝恢复偿还赔款,但在年的伦敦国际大会上西德同意承担德国二战前发行的国际债券偿还责任。按照伦敦大会规定可以待德国实现统一后开始偿还赔款,只是要先行支付一笔利息。柏林墙倒塌后德国实现国家统一,此后德国开始偿还这些国际赔款,直到年10月日还清最后一笔赔款。自一战战败后德国历时92年才完全还清赔款。法国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克列孟梭在随后的大选中下台。从整体而言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一定的安全,如波兰的独立和但泽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认为条约对德国过分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素。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四)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拒绝签订条约辞职,随后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年6月28日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雷德里希·艾伯特决定接受条约。随后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开始质疑条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被他们视为叛国者,因为这些所谓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们“在背后捅了德国一刀”。这种论调在德国投降后具有广阔市场,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取得东线的胜利并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西线德军仍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但实际上西线德军的春季攻势因给养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评者眼中这次失败被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而他们却忽略交战双方已经卷入总体战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尽管如此但这种论点在德国国内仍引起广泛共鸣并被纳粹党所利用。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极大负担并导致近1/的通货膨胀。
(五)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德国民众的不满,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年4月16日魏玛共和国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签订拉帕洛条约,双方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的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在双方于29日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和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年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和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并且当着世人的面撕毁凡尔赛和约。年2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年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年月阿道夫·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华盛顿会议
(一)华盛顿会议是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年11月12日至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三个条约。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角逐海上霸权掀起一场如火如荼的海军军备竞赛,尤以美、英、日三国表现最为突出。美国仰仗自己急速膨胀的工业和金融实力向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发出挑战,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7艘军舰,建设一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海军。英国不甘示弱,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为了与美英一争高下雄心勃勃地制定八八舰队计划,即拥有两支强大的舰队,每支舰队有主力舰八艘,每八年更新一次。紧接着法国和意大利也兴冲冲地加入这场竞赛,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军备大战越演越烈。但是时隔不久列强们开始尝到军备竞赛的苦头,伴随着一艘艘战舰的下水让军费开支陡然大增,各国的财政纷纷捉襟见肘。英国首先奉陪不起,它早已被战争弄得财力匮乏,硬撑着加入军备竞赛。日本也力不从心,为了实施八八舰队计划让海军拨款已占整个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美国虽然财大气粗但要真正压倒英、日也非易事。这时蔓延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列强们的海军军备竞赛陷入困境。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总统沃伦·加梅利尔·哈定倡议召开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议,这样美国既可以博得“爱好和平”的美名,又可以在谈判中尽量限制对方来争夺自己的优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调整海军力量对比和重新划分远东、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国际会议,亦称“九国会议”或“太平洋会议”。1年11月12日~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1年11月12日来自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的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的独立纪念馆举行华盛顿会议。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为此除由9国代表参加的大会外还设立由美、英、日、法、意五国组成的“缩减军备委员会”和由9国组成的“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委员会”,会议实际上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华盛顿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法国也被排斥在外。1年12月1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而未能通过外交途径获得满意解决时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全面进行协商,以便联合地或单独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应付局势,还规定1年7月1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年2月6日会议结束时四国还签订一个补充条约,规定有关“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概念对日本只适用于库页岛南部、日本从中国夺取的台湾澎湖列岛以及由日本委任统治的各岛。
(三)会议开幕第一天美国先发制人,迫不及待地抛出一个有利于美国的限制海军军备方案:停止建造主力舰;拆毁一部分旧军舰;以主力舰总吨位为标准计算海军实力确定各国的比例,美英两国的主力舰各为五十万吨,日本则三十万吨(即5∶5∶),辅助舰则参照主力舰的规定比例。美国想用这个方案确立对日本的海军优势,分享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这个方案立刻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对,坚决要求美、英、日主力舰之比为10∶10∶7,于是列强大会争小会吵而僵持一个月。最后美国使出撒手锏,威胁说要是日本坚持下去,那么日本每造一艘军舰时美国就造四艘军舰。日本知道自己实力不济,只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主力舰比例。但是日本的软磨硬泡也争得美英的重大让步,美英向日本保证不在太平洋西部兴建或加强海军基地。美、英、日三强的主力舰比例刚搞定时法国和意大利又漫天要价起来,要求拥有三十五万吨的主力舰,美英哪肯答应,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硬是给他们打个对折:十七万五千吨。摆平主力舰后五国又在限制潜艇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英国最忌别人的潜艇,因为在一战期间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让英国的舰艇和商船吃够苦头,成了英国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英国主张完全禁止潜艇。法国针锋相对提出截然不同的建议,声称如果不准海军弱国使用潜艇就等于是把它们交给海军强国任意宰割,因此根本不应对潜艇作任何限制。于是双方展开唇枪舌剑般的争吵,英国代表气势汹汹地说:“英国决不能允许拥有八十万陆军的法国再拥有头等的潜艇舰队!”法国代表反将一军:“如果英国愿意取消主力舰,那我们就立即取消潜艇。”英国代表立即回击:“基地遍布各地的法国,如果再拥有大量的潜艇那对英国的威胁可能要比德国对英国的威胁大许多倍。”法国代表反唇相讥:“英国建造主力舰想必是为了打捞沙丁鱼?那么何不让可怜的法国也造几艘潜艇来研究研究海底植物呢?”美国见英、法的“潜艇战”陷入僵局后赶紧出来打圆场,可是由于大家分歧太大致使限制潜水艇问题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只好不了了之。
(四)经过近三个月的明争暗斗后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终于宣告闭幕,这天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五国按比例为5∶5∶.∶1.75∶1.75;禁止建造标准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主力舰,并不得装置口径超过16英寸的火炮;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单舰标准排水量原则上不超过2.7万吨,并不得装置8英寸以上口径火炮;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岛屿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但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除外;条约的有效期到年为止。这是美国的又一胜利,日本原来要求的比例是10:10:7,在美国的压力下只得屈从。英国被迫承认美国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平等地位,美、英达到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作为对日本的让步规定美、英、日要维持太平洋西部区域海军基地现状,即英、美不得在这个区域建设新的海军基地。《五国条约》的签订是列强在海上实力对比问题上暂时妥协的结果,它使美国在海军军备上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从而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终结。但条约只对两类舰种作了限制,因此并未从根本上缓和列强对海上霸权的争夺。中国问题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参加会议的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经中日谈判于年2月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
(五)同日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顾维钧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划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该条约的实质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它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会议期间还讨论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这样山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日本在山东仍继续保持相当大的势力。
(六)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年巴黎和会的继续,因为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暂时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而且使中国回归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华盛顿会议实现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日法意五国在主力舰问题上达成协议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这是直至年美苏两国达成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前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裁军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帝国主义列强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巩固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回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支配的局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年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匈牙利)、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凡尔赛体系,确立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条约。1~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特别是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得到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后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的规定又是20世纪世界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和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德国人的复仇心理,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美国在巴黎和会中本是想一统天下霸权,但当时美国虽是世界经济水平第一,但海军没有英国强,陆军没有法国强。所以在当时英法对美国的这种想一统天下霸权的野心表示极度不满,故将美国逼出巴黎和会。当时在欧洲德国实力极大的强于法国,所以英国希望能消减一定的德国的势力,能够让法德势力均衡。然后让法德相互争斗,从中谋求好处,最终一统欧洲。由于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大军被德国的军队一直逼到巴黎城下,所以法国人民一直将普法战争当作他们的耻辱,终于有了能报仇雪恨的机会的它能放弃吗?所以极大的削弱德国势力由于是在本国,其他大国(如英国)都对它的行为表示支持。美国削弱日本的一定的权利,使自己能够更容易的入侵中国,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