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的习性 >> 小城蒙特雷的250年新华社客户端
蒙特雷的海滩尘雪摄尘雪
在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的6年前,西班牙探险家们聚集在一棵俯瞰蒙特雷湾的橡树下。年6月3日,在伦西恩·奥隆土著社区捕鱼觅食的同一片风景优美的海岸上,欧洲人举行了一场弥撒,宣布这片土地归西班牙所有。
蒙特雷市博物馆和档案馆经理丹尼斯·科普兰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蒙特雷的开始。”
蒙特雷市曾是西班牙和墨西哥国旗下的加利福尼亚州首府。今年,是它成立周年。
串起历史的行程
蒙特雷市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土坯屋,当时墨西哥从西班牙独立出来,在新政府的领导下,蒙特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欢迎着来自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人。商人们在海关纳税,而海关大楼现在已改造成一个探索蒙特雷贸易时代的海滨博物馆。
据科普兰介绍,“海关大楼是加州第一个州历史遗迹。当墨西哥政府向各种外国船只开放加州时,小镇蒙特雷变得更加国际化。一些国际贸易商和船长决定留在这里,这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大熔炉。”
海军准将约翰·德雷克·斯洛特于年在蒙特雷海关大楼上空升起美国国旗,为美国争得了6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这种转变为三年后在蒙特雷举行的加州制宪会议铺平了道路。
作为蒙特雷州立历史公园的一部分,市中心的自助步行之旅聚集了55个重要的景点和建筑——从墨西哥时期的土坯屋,到鲸骨人行道,再到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在此写书的酒店。
步行之旅的地图位于太平洋之家,这是一座两层的土坯建筑,距离海关大楼只有几步之遥。这座年的建筑展示了蒙特雷一些最值得注意的遗址和引人入胜的历史。太平洋之家最初是为一位当地商人建造的,后来成为海员旅馆、法庭、教堂、舞厅、报社和律师事务所。
今天,一楼和二楼的博物馆展示了蒙特雷过去的西班牙和墨西哥土著艺术品和物品。附近的记忆花园曾是喧闹的斗牛和狗熊大战的场所,现在变成了喷泉和鲜花的庇护所。
两个街区之外,原来的捕鲸站也以土坯房起家。如今,这个古老的捕鲸站主要为特殊活动而开放。然而,在外面,你会发现精致的钻石形人行道瓷砖,它们是用鲸椎骨制作而成的。
沿着太平洋街走过CasaSerrano,这是一座建于年的土坯房,加州最早的几所学校之一就坐落于此,然后向右转到达Lara-Soto土坯房。这座位于皮尔斯街的小建筑是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一部分,它在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出生于萨利纳斯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于年买下了这处房产,并于此开始写作《珍珠》。
年,代表们在蒙特雷市历史悠久的科尔顿厅举行了加利福尼亚州第一次制宪会议,《加州宪法》在此签署。加州的第一家报纸、剧院和公共图书馆都在蒙特雷市经营。科尔顿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为了吸引女性来此定居,蒙特雷也是第一个允许女性拥有个人房产的加州城市。
科尔顿大厅占据了街区的大部分空间。和蒙特雷的许多早期建筑一样,这座庄严的石制建筑有着丰富的历史:它曾是法院、警察总部、一医院的所在地。
“在科尔顿大厅制定的宪法把出生在这里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这个新国家的一部分。文件本身是双语的——英语和西班牙语。代表们使加利福尼亚成为一个自由州。他们还赋予妇女拥有财产的权利,这在当时的美国几乎闻所未闻。这是一部非常进步的宪法。”科普兰说。
每年10月蒙特雷历史节期间,在代表们开会的同一间屋子里,都会重演一次制宪的场景。
再过几个街区,建于19世纪30年代的史蒂文森大厦曾经是一家法国酒店,其中最著名的顾客是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他在年末入住了几个月。除了与他后来迎娶的妻子范妮·奥斯本谈情说爱之外,史蒂文森还在市中心的土坯房写作,书写这座太平洋古城。他的一组书籍和个人物品被陈列在史蒂文森当代馆。
中国移民
正如加州早期的许多社区一样,在蒙特雷的发展中,努力工作的中国移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罐头厂街。
尽管历史记载各不相同,但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是,年,第一批中国居民在康纳利街以南几英里处的洛博斯湾安营。在发现蒙特雷湾丰富的物产后,这些经验丰富的渔民很快在佩斯卡德罗(现在的斯蒂尔沃特湾)和阿娄内斯特角附近建立了更多的华人定居点,这里现在是罐头厂街熙熙攘攘的旅游中心。
到年,已有~名中国渔民在蒙特雷附近的深水海域作业。华人社区已经很好地建立了卡布里罗角,也就是今天的霍普金斯海军站,被称为“中国角”。
这些技术娴熟的中国船员在蒙特雷开创了第一个商业类型——捕鱼业,先是捕捞鲍鱼,后来又捕捞鳕鱼、沙丁鱼、鱿鱼等其他种类的鱼,以及牡蛎和贻贝。到年,每天约有~磅新鲜的鱼被送到旧金山克莱街忙碌的鱼贩子那里。中国人还生产了大量的干鱼,如干鲍鱼肉和鱼翅。其中一些干货被运往内华达山脉的矿场,但大部分被直接运往移民们的家乡——中国广东。
“中国角”实际上是建在海岸线上的,村里许多吊脚房就悬在多岩石的海湾岸边。这个聚落由许多粗糙的建筑物组成,围绕着一条街道。
游客们通常在看到村庄之前就能闻到它的味道。竹竿和绳索上挂着各种各样晒干的鱼,而附近的田地则用来铺撒和晒干芳香四溢的鱿鱼。似乎每一个“中国角”的居民——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被雇来捕捉、清洁或处理“深海的馈赠”。
“中国角”给蒙特雷带来了许多东方的浪漫和神秘,包括庙堂——它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民日常祭祀的场所。在所有华人聚居点,用华丽的雕刻和熏香装饰的庙堂是华人移民们最主要的公共与社会生活场所。由于距离主街太远,这座庙堂在年5月6日的一场火灾中幸免于难,但是那场火灾却摧毁了蒙特雷最初的华人聚落区。
被烧毁房屋的中国人在McAbee海滩租下了一个新的村庄,即靠近现在的罐头厂街的中心,寺庙则被搬到了蒙特雷市内一个新的但更小的定居点。20世纪20年代末,寺庙再次搬迁,这一次是在波浪街一处狭窄的山坡上,与罐头厂街另一处最著名的建筑——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罐头厂街”的“宫殿廉价屋”(PalaceFlophouse)共用一处场地。
不幸的是,日益拥挤的水域导致了对渔业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而19世纪后期的文化偏见和反华法案使得蒙特雷华人社区的未来进一步堪忧。
然而,意志坚定的华人注定要在蒙特雷历史上扮演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当沙丁鱼罐头工厂最终建在罐头厂街时,许多早期的技术工人都是“中国角”中国渔民的后代。
今天,美籍华人是加州社区繁荣和成功的一部分。在蒙特雷,华人社区因其对世界闻名的捕鱼业和罐头工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劳、技能和贡献而受到特别表彰,这个行业实际上是由罐头厂街的“中国角”的渔民家庭开创的。
诺奖得主的故乡
除了在罐头厂街缅怀华人历史之外,还可以纪念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他小说《罐头厂街》里男主角的生物实验室以其好友、海洋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生物实验室为原型,如今完好地保存在这条街上。这里还有约翰·斯坦贝克广场,不同站姿和坐姿的约翰·斯坦贝克的雕塑也塑立在此。
《愤怒的葡萄》为斯坦贝克赢得了普利策奖。他可以说是美国劳苦大众的代言人,华人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的小说《罐头厂街》和《伊甸园》都写到了在蒙特雷湾的华人。在《罐头厂街》中,他塑造了一个中国杂货铺老板李宗(LeeChong,据说真实生活中,店主叫WonYee)。
年的加州排华法案是斯坦贝克在《伊甸园之东》中描绘的李的故事的一部分。法案是加州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排外法案。正如李的父母的悲惨经历所显示的那样,早期在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仍然是美国的局外人,他们注视着这里,常常孤独地死去,被遗忘在异乡的土地上。
除了斯坦贝克,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也写了大量浪漫化蒙特雷的作品,而他来到蒙特雷,完全是爱情的驱使。
史蒂文森与范妮·奥斯本于年在巴黎相遇,史蒂文森立即爱上了她。当史蒂文森得知范妮生病的消息后,决定不告诉固执的双亲,独自一人前往加利福尼亚州。他从纽约搭乘火车横越大陆来到蒙特雷,并把这段经历写在《业余移民》与《横渡平原》中。
虽然这段经历对史蒂文森的文学是一个良好的历练,但是损害了他的健康。当他抵达蒙特雷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23天的旅程里,他不仅已经身无分文,体重减轻了8公斤,还染上了肺结核,病得几乎死去。找到范妮后,斯蒂文森发现她正在犹豫是否该离开她丈夫。于是,他便在蒙特雷住下,一边等她作出最后的决定,一边写些随笔。
当史蒂文森的父亲知道他身体的状况后,资助他度过了这段时期。史蒂文森与范妮在年5月结婚,后来他的病总是一次次地复发,不得不回到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伯恩茅斯住下。
除了作为世界文青们向往的文学胜地和创作灵感来源地,蒙特雷还具有完善的艺术社区。本地及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博物馆和娱乐场所比比皆是。该市自1年代后期就有大量艺术家居住,艺术和文化气息浓厚。年,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在蒙特雷建立工作室,引领了一股波希米亚文化风潮。
年的历史还有很多,等待每一个有心之人前往发现。
来源:年4月2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