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生活环境 >> 屠呦呦先祖也是科学大咖曾写现存最早的水产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自上学起就对本草学、植物分类学等学科非常感兴趣。这或许与遗传因素有关。因为数百年前,她的一位先祖也醉心于生物学研究,并写了不少动、植物方面的典籍。其中一部,是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专著……
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屠呦呦(左)。(来源于网络)豪爽官员,原是爱鱼达人
浙江宁波城北边有一掌园。此“掌”纵横36亩,堪比小说中的“如来神掌”。掌园之东有一庭院,名唤屠园(今海曙区屠园巷)。屠园主人自然姓屠。自南宋时屠氏先祖从常州无锡迁到屠园后,名人辈出,渐成宁波的名门望族。
明朝万历年间,屠园出了一位杰出的才子,名叫屠本畯。此人少时不但聪明异于常人,还对动、植物研究颇感兴趣。更难得的是,他小小年纪便对各种海错(注1)如数家珍。同时,他喜欢看书,用他的原话就是,“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伸以当枕席,愁寂以当鼓吹。”
青年屠本畯考中进士后,相继被任命为太常主簿、辰州太守等职。在任上,他以忠于职守、为人豪爽著称。凡亲友所请,只要不违反原则,必倾力相帮;百姓有困难或相求,不吃饭也要抓紧办。据说,他运用所掌握的鱼类知识帮助过不少人。
有一年,时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主管福建地区盐业方面的副知府)的屠本畯与下属交流时得知,下属的渔民邻居最近特别烦恼,因为丢进池塘的鱼食都漂了起来,捞出来的鱼越来越少。既不见死鱼,又不见偷鱼贼,渔民成天愁眉苦脸。屠本畯到现场观察后,又回到府中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是乌鱼吃了小鱼,乌鱼由于隐匿于水草、细软底泥中,不易打捞。于是,他带兵把池塘放干,在泥沙中捉了乌鱼,帮渔民彻底解决了问题。此事过后,屠本畯将“乌鱼吃小鱼”记了下来。
喜食小鱼小虾的乌鱼,又叫黑鱼。(网络图)载余辛勤,只为酬谢知己
话说屠本畯为渔民找到乌鱼“真凶”后不久,便于收到一封从京城的来信。此信为朝中同乡、时任太常寺少卿的余寅(注2)所写。余寅信中讲道,近来观阅屠本畯所撰之《海味索引》书稿,甚感欣慰;但此稿内容太过简略,现在君处沿海,何不利用便利条件,写一部详细介绍福建地区海错的专著,让他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读罢来信,屠本畯不禁拍案叫好。因为他早有此想法。一则“生长明州,盖波臣之国,而海客与居,海物惟错,类能谈之”(《闽中海错疏序》),自己长于近水族之国,自小熟悉海错,积累许多知识,资源岂能浪费?二则他认为“鳞介之品,山海错杂,先王是以任土作贡,贸迁有无,乃立冬官以衡”,很显然,身为盐运司同知,他觉得有责任向世人介绍福建地区的“鳞介”动物(注3)。此前不久,屠本畯参照黄衷的《海语》一书,编成《海味索引》的初稿,让人送到京城。不想古稀之年的余寅看书稿后,亲自回信,勉励这位爱鱼成癖的后辈同乡再详细编撰地方动物志!
深受鼓舞的屠本畯很快便投入到新书的资料收集和撰写中。他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可能地查阅历史上的水产动物典籍和福建地区物产的文献。明朝时期,读书人对水产动物的研究达到高峰,产生了诸如《异鱼图赞成》(作者杨慎)、《鱼谱》(作者朱俨)等佳作;而福建本地的地方志也不少,包括《闽通志》、《福州府志》等。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料,屠本畯的信心更强了。
在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屠本畯发现不少典籍都是摘抄前人的语句,以讹传讹。为了编一本经得起推敲的专著,屠本畯定下两条原则:一是以调查研究为主,辑录古籍为辅;二是以亲自观察,取得一手资料为主,听闻和传言为辅。
作为主管沿海地区盐业的官员,屠本畯很方便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查研究。比如,他听人说有一种叫鳁的名贵金色小鱼,打捞起来极易死。屠本畯查遍以前的资料,没有发现此种鱼的记录文字。他让人找来几条鱼,亲自观察其习性,再写入书稿中。其实,鳁鱼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沙丁鱼。
成千上万的鳁鱼,又叫沙丁鱼。(来源于网络)洋洒万言,细述水产动物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创作,公元年春,屠本畯终于完成了一部记录福建地区海洋动物的专著,《闽中海错疏》。当他让人快马加鞭将这部书送到京城时,同乡余寅已过世半年了!
《闽中海错疏》共分三卷及附录部分,其中前两卷为鳞部,共介绍种以鱼为主的水产动物;第三卷为介部,主要介绍90种非鱼类水产动物;附录部分则介绍非闽地区的燕窝、海粉等海错。书中所记,以海洋动物为主,除名列我国四大海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外,还包括鲨、鳐、弹涂鱼等鱼类及雨蛙、水鸡(虎纹蛙)等两栖类动物。
《闽中海错疏》内容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对水产动物形态、习性和生态的描写很仔细很有特色。比如,在鳞部的弹涂鱼一节,读者看了文中所写“大的拇指,须青斑以,生泥穴中,夜则骈首朝北,一名跳鱼”字样,便对弹涂鱼的生长特点了然于胸。
《闽中海错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作者按照自己对水产动物的认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海错。书中这种按大类分小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动物的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此方法相当于现代生物学中的科属各阶元,包含科、属、种的概念。而同时代的欧洲科学家们,对动物的分类主要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公元年,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在名著《自然系统》中,才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准确命名和分类。
由于种种原因,《闽中海错疏》问世后并没引起轰动。在朝廷中,由于余寅故去,缺乏推荐之人,此书未引起重视。后来的明清文人在研究水产动物时,顺带对此书进行重印。此书的现版本主要有“艺海珠尘”本、“丛书集成”本、“万历刻本”(福建省图书馆收藏)等。可喜的是,清朝廷在修《四库全书》时,编撰官将《闽中海错疏》收录其中,并给予“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四库全书提要》)的公允评价。
《闽中海错疏》(影印本,来源于网络)沧海桑田,历经波折的《闽中海错疏》流传到现在,并随着作者后人屠呦呦的获奖,引起世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