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生活环境 >> 星空下丨萌物占人巢豆瓣93分的纪录
兰州晨报·文娱周刊·星空下
◆◆◆◆◆
◆◆◆◆◆
◆◆◆◆◆
◆◆◆◆◆
◆◆◆◆◆
◆◆◆◆◆
◆◆◆◆◆
每个去奈良旅游的人,都被奈良的小鹿追着跑过。
而这些完全融入人类社会的小鹿们,过马路知道等红灯、被车辆礼让还会“道谢”,当然,要是让这群奈良真正的主人们等久了,它们也是要闯红灯的……
在日本NHK纪录片《探秘奈良野生鹿》中,小鹿与人和谐相处的种种镜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萌物占人巢”的美好图景。
那还有没有第二座“萌物占人巢”的城市?
有,南非开普敦东南部的西蒙小镇也是如此幸运。
每年夏天,非洲企鹅就会成群结队地登陆这个小镇,在这里度过6个月的时间,和人类“打成一片”。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企鹅小镇》就探访了这座被企鹅占领的小镇。
这部幽默欢快的纪录片在豆瓣上开分9.4,目前是9.3的高评分。
毕竟,谁能抵挡住呆萌企鹅的魅力呢?
看非洲企鹅的家长里短,这一部就够了!
A当企鹅闯进了人类小镇
这场长达半年的“占领”从每年的11月开始。这时的南非春和日丽,企鹅们伴随着海浪一波波地、有秩序地抵达西蒙小镇。接下来的6个月,它们将在这里完成“鹅生”的一项大事——繁育下一代。每年这个时候,会有多对企鹅夫妇来此定居,在海滩上企鹅们随处可见。
作为一夫一妻制的典范,企鹅们登陆后要先寻找一个伴侣,再在镇上占领一块合适的地方当做巢穴,然后经历漫长的孵蛋过程后,繁育出小企鹅。这些步骤听上去很容易,但其中一步出错,就会让种群的繁衍事业受损,最终,只有一半的企鹅蛋可以孵化出新的一代。
《企鹅小镇》跟拍了几对企鹅夫妇,记录下来了它们繁衍的不易。比如已12岁中年企鹅“三叶梅夫妇”,它们已可以熟练地在镇上占据一个位置不错的巢穴,但仍要时刻小心陆地上其他生物的袭击,比如会偷蛋的开普敦鸥,会发起攻击的貂獴,企鹅们的天敌海狗等。
再比如新婚宴尔的“涵洞夫妇”,它们选择了一块石板下的空隙作为巢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镇的夏天也一年比一年热,这对它们来说并不是好事。企鹅蛋需要24小时的照护,企鹅只能靠喘息和脸上的粉红色汗腺散发体热。留守孵蛋的企鹅面临热死在岸上的危险,除非丢下企鹅蛋去下海。
B企鹅是小镇居民的团宠
这群非洲企鹅在繁育下一代的同时,也顺便给当地人带来一些乐趣或混乱。
在海里,企鹅们是行动迅速、姿势优雅的猎人。不过来到陆地上,它们就稍显笨拙了。它们的体型比一般的企鹅要小,身高只有20到30厘米,是非洲特有的品种。因为叫声响亮且发声像驴,也被称作“老驴企鹅”。
为了让企鹅们安心生活,小镇内设置了很多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游客和居民要与企鹅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也有独家企鹅警示牌,告诫来往车辆,这条道路“有鹅出没”,请小心减速。镇上还有专门的基金会,对企鹅进行救助。
人类还给了这群小家伙全套VIP访问权限,无论是沙滩还是小镇内,它们都有绝对的自由。小镇里、街道上处处都是它们穿梭的身影。于是,你会看到企鹅大摇大摆地走进人类的家参观,也会在自家后院发现它们刚筑的爱巢。而天性淘气的它们在沙滩上还会在游客们眼前肆意闯祸,不是咬坏他们的拖鞋,就是打翻食物,它们是西蒙镇的重点保护对象,更是小镇居民和游客的团宠。
和其他纪录片不一样,《企鹅小镇》更像是一部动画电影。特殊的拍摄角度,拟人化的旁白,恰到好处的配乐温柔地向我们介绍这群小家伙的一生。
C占领西蒙小镇,企鹅们被迫的选择
不同于一般居住在南极冰天雪地里、远离城市和人群的企鹅,濒危的非洲企鹅与众不同,它们是世界上唯一会在非洲繁殖的企鹅。这些企鹅生活在非洲南部沿岸海域,虽然身处热带地区,依旧活泼可爱。
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非洲企鹅种群状况的最新评估显示,非洲企鹅的种群规模仅剩5万只,这使得它们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的行列。而在20世纪初,它们的数量为57.5万。
在短短年的时间里,非洲企鹅的种群数量下降了90%,这与人类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20世纪的前50年,人们大量采集非洲企鹅的企鹅蛋。到年间,仅是在南非的达森岛,每年收获的企鹅蛋数量就在45万枚之多,这直接导致非洲企鹅数量大幅度减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南非沿岸对拟沙丁鱼的过度捕捞,让非洲企鹅失去了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甚至人类对企鹅栖息地的鸟粪也不放过,大量采集这些富含氮磷元素的肥料,而对非洲企鹅来说,鸟粪同样是可以让企鹅蛋免受阳光直晒,保持蛋内水分的佳品。还有石油开采、海洋漏油事故、强壮的海狗……这些都是非洲企鹅要面对的生存困扰。所以,这多对非洲企鹅寻觅到了西蒙小镇,或许是出于对种群的自救,或许是为了壮大种群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在登陆前,它们并不知道这些“巨人”是准备油炸了它们,还是救助它们。
《企鹅小镇》的制作人卡利·克里斯托斯说:“生活在人群之间并不容易。这对它们来说不是最适宜的地方,它们本应在某个小岛上,但它们别无选择。它们宁愿整天面对这些在他们身边走来走去的‘巨人’,也不愿意失去生命。”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李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