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超级有机体形态的民族

发布时间:2024/9/9 13:03:19   
作者:黎荔记得很多年前,读过高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年出版)这本书,我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到的不同生命存在形式。比如蚂蚁是松散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生命形式不是由个体而是由整个蚁群构成。每一只蚂蚁是一个细胞,而蚁后则是大脑同时兼顾生殖系统。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嘴,也是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用来让大脑维持。工蚁聚在一起运输的时候,其实就是血液在输送养分,工蚁还得兼顾好多种功能,还得培养新生的细胞——幼蚁。我们看一只蚂蚁在爬,其实这只蚂蚁只是一个细胞,整个蚁群才是完整的生命——松散生命!这是来自一个精神病人的蚂蚁生命哲学。记得当时读到,一种被震撼得目瞪口呆的感觉。确实是打破一切桎梏、充满奇思妙想的观点。当然,这只能是一种假设。因为,科学的本质是其可证伪性,也就是必须有可以证明是错误的手段,比如著名的“缸中之脑”,就无法证明是错的(当然也证明不了是对的),所以它不是科学的。松散生命论,以及类似这类的理论,是不能够进入科学范畴的,但可以从哲学上进行讨论。后来,我读到凯文凯利在《失控》(年出版)一书当中提到的“超级有机体”概念,发现与上述松散生命论颇有相似之处。KK(大家对凯文·凯利的昵称)认为,像蜜蜂、蚂蚁等这些社会性极强的低等动物以庞大的数量和特殊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组成了“超级有机体”。每个个体已经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同时变成了“超级有机体”的一个器官或零件,兼具个体与整体的双重属性。当足够多的蚂蚁聚集到一起,“超级有机体”就出现了,它有着比自身基本零部件远为复杂的集体性质。简单的单位以合适的方式互动,便出现了更宏大的整体。蚂蚁之间的互动是关键。我观察鸟群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观察过掠过天空的巨大鸟群,会发现鸟群是由数量庞大的小鸟构成的,但是,整个鸟群如同拥有着统一意志一般。科学家注意到,鸟群在以30公里左右的时速飞行时从来都不会发生相撞事件,它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整个鸟群就如同一股烟雾或者缎带那样摆动。对鸟群的照片加以分析后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十五到十六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而非前后的六七只鸟的活动。临近的鸟距离它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它们只根据临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而井然有序。至于深海中的庞大的鱼群,常常以漩涡状在海中游动,场面壮阔。有观测者发现,鱼群甚至会伪装成一条大鱼集体行动。比如,在菲律宾宿务岛(Cebu))附近,有人发现一个庞大沙丁鱼群伪装成一只80英尺(约24米)海豚的模样穿梭海中,以逃避捕食者的威胁。来自菲律宾东内格罗斯省29岁的摄影师史蒂夫·德·尼夫(SteveDeNeef)在水下拍摄到了鱼群们“伪装”的精彩画面。这个鱼群由成千上万只沙丁鱼组成,进入它们中间,会发现数量众多的它们连光线都遮蔽了。这个伪装成一只海豚穿梭海中的沙丁鱼群,根本就是活生生的松散生命体的证明啊!这些动物群的默契到底从哪里来?常见的几个例子:田野上成群的蝗虫,河边一团一团的蚊子,空中庞大的鸟群,海中庞大的鱼群等,仔细观察,它们并不是混乱一团,而是非常有秩序,集体意识似乎是从无数细小个体的互动里涌现而来的。尤其是危险临近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个体能同时转弯,变换队形,大小长幼不同的它们,本能地选择群体活动以降低单独个体的被害可能。所谓“超级有机体”,就是个体汇聚到一起的时候,个体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无形的巨大有机体的一部分,或者说它变成了一个器官,或者一个零件。这个个体的行为方式、行为规律是受制于“超级有机体”的运行规律的,但是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觉得,中国,应该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容易形成“超级有机体”形态的民族。大一统、超稳定结构的两千余年历史传统,造就了这样一种民族基因。这也某个角度说明了中国为什么能够有效防控和狙击了新冠疫情,因为在危机面前,国民步调一致的从众行为,使得集体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更有利于种群的延续与发展。我觉得,中国的集体文化最具活力的时候,一定如凯文凯利论述“超级有机体”时所说的,兼具个体与整体的双重属性。也即,整体兼容了个体的使命,个体在以独立的方式有意识地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完成“超级有机体”的使命。既要有足够的复杂性来呈现极为不同的各种状态(这叫作“分化”),也要有足够的连通性,让社群中距离遥远的部分彼此紧密沟通(这叫作“整合”)。僵硬的铁板一块,这不是“超级有机体”,任何“超级有机体”都建立在各种要素生生不息的互动与平衡之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