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海洋奇缘跨越万里毛里塔尼亚渔业基

发布时间:2023/3/29 0:12:47   

新华社福州9月7日电题:“海洋奇缘”跨越万里——毛里塔尼亚渔业基地的中国身影

新华社记者 黄鹏飞

大西洋之滨,非洲西海岸,在毛里塔尼亚的沿海城市努瓦迪布,一群来自中国的远洋渔业探索者留下了足迹。怀揣着创业的梦想,从一穷二白起步,他们在当地建立起中国在境外投资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2010年前后,福建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等人从国内出发,一路来到非洲考察渔业资源,自此开始了中国与毛里塔尼亚的一段特殊“海洋奇缘”。

“从海边走过,遍地都是海螺贝壳,被渔民遗落的鱼虾在沙滩上随处可见,密集的鱼群在近海游荡徘徊。”第一次抵达毛里塔尼亚,兰平勇便被非洲大陆的富饶景象惊呆了,在许多国家苦于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时候,西非海岸居然还保有着如此丰富的渔产。

“要做最好的渔业企业,就必须寻找最好的渔场资源。”为了寻找新的渔场,做了几十年渔业捕捞的兰平勇曾经遍访全球各大洋。他敏锐地发现,毛里塔尼亚沿海渔业资源禀赋独一无二,但当地的加工、保鲜技术落后,许多可利用的资源被人们忽视,这正是渔业人眼里的“天赋之地”。

等不及回国,兰平勇和同行的企业家们立即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这片荒芜的海岸打造一个具备全产业链的远洋渔业基地。彼时,努瓦迪布只是撒哈拉沙漠边上的一个小渔港,而城市里连一条完整的沥青道路都没有。

没有电力?就自己发电。没有淡水?就将海水淡化。从欧洲买水泥钢筋,从近百公里外的荒漠运来沙石,从万里之外的中国请来建设团队。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基建部总监郑金灿说:“从中国到毛里塔尼亚,运一趟建材和设备就要花费50天,我们光集装箱就运了500多柜。”

郑金灿仍然记得,当时公司建设团队长年驻扎非洲,白天忙于工地建设,晚上就在帐篷铺着泡沫板和纸皮睡觉。很快,第一个码头建了起来,船舶修理厂也迅速完工,还有制冰厂、海水淡化厂、冷库、海产品加工厂……“在沙漠边上建基地,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难以想象,尽管无比艰苦,但却快乐难忘。”他说。

在毛里塔尼亚政府的支持下,宏东渔业公司顺利获批捕捞许可船只169艘,获批年捕捞总量10万吨,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渔业企业。

“我们到非洲创业,不仅为了公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领着当地百姓一起成长。”公司副总经理陈忠杰介绍,基地建设之前,当地许多渔民捕捞完的渔产就晾在海边。为了带动渔业产业发展,公司便从最基本的跟船、捕捞、加工一步步开展教学,引导渔民参与规范捕捞和加工生产。“如今,不少当地人积累了技能和经验,有的人开始尝试着贷款买船,自己搞起了渔业生意。”

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渔业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增收。兰平勇介绍,公司在当地还建了学校、生活社区、运动场,并配置了往返班车接送当地员工上班。在人口不到十万人的努瓦迪布市,如今已有近2000人在宏东公司的渔业基地就业。

“我们也在不断向非洲的朋友学习,当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浓厚,我们也不断规范作业,践行环保精神。”兰平勇介绍,当地政府和社会对于渔业资源的保护十分严格。例如,当地禁止捕捞500克以下的章鱼,只有超过18厘米长的沙丁鱼才能合法捕捞,“只要查获一条违规捕捞的鱼,有关部门当场就会开出上万美元的罚单。”

如今,宏东渔业公司在毛里塔尼亚建有超过9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渔业基地,年产值约7000万美元。基地共捕捞及加工海产品品类80多种,产品通过欧盟认证,常年出口非洲各国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对毛里塔尼亚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不断带来贡献。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我们未来计划在非洲东部及南美洲建立更多渔业基地,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渔业合作中来。”兰平勇说,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中国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不断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宽阔。

责任编辑:唐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