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鱼洗干净…
将锅洗干净…
热锅…
下油…
下鱼…
停!!!STOP!!!
今天要聊的不是吃的鲶鱼!
而是在组织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对于鲶鱼效应的由来,大多是这样说的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左侧:鲶鱼右侧:沙丁鱼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
而保持沙丁鱼鲜活的不过是放了鲶鱼在里面。
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空降”,对群体起到激励、竞争作用。
《少年班》里的鲶鱼效应
年6月上映的少年班,由孙红雷、周冬雨、董子健、王栎鑫主演。
电影讲述的是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孙红雷饰),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平均年龄15岁以下)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而其中有5人组成国际数学大赛的攻关小组。
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吴未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小天才方厚正、“神棍”王大法,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
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
然而吴未的“天才”,靠的是作为副校长的妈妈的安排。他的所有神童事迹都是在报纸上凑出来,每次大考,妈妈给儿子泄题,以此成为天才儿童。
吴未不明白班周知庸为什么招他进来,于是周知庸告诉了他鲶鱼和金枪鱼的故事。吴未愤怒又悲伤的问道:“那我就是给金枪鱼保鲜的鲶鱼呗?!”周知庸回答:“不是保鲜,是保护。”
这样一个智商不超群,自卑的少年,一下子进入了少年班,最后也进入了IMC的竞赛。
为什么使用鲶鱼效应?
1、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压迫感。
“鲶鱼”的出现使得相对绩效较低的员工的工作岗位受到了威胁,从而使得“努力工作”。
2、对员工积极行为的正强化。
管理者往往对“鲶鱼”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和丰厚奖励。这种对“鲶鱼”绩效的肯定是对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行为的一种正强化,有利于带动员工朝着公司希望的方向前进。
3、树立员工定位和学习的标杆。
“鲶鱼”的敬业精神、出类拔萃的工作能力和骄人的业绩往往是员工的良好标杆。员工有了这些标杆以后可以通过不断的对比、分析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
4、打破旧格局,形成新文化。
许多企业由于长期稳定而滋生出保守、惰性的企业文化,甚至出现小团体主义,形成消极抵制公司决策的情绪。“鲶鱼”的出现带来的人员变动和文化震颤将有利于形成崇尚竞争的企业文化。
使用鲶鱼效应的本质
本质上是对员工的一种适度激励,激活团队氛围。
这些是要注意的
1、相信鲶鱼,发挥“鲶鱼”之长,容许“鲶鱼”之短。
2、做好内部人才培养,由内培养鲶鱼式的沙丁鱼,尽量将沙丁鱼群中的优秀人物培养成自己所需的“鲶鱼”。
3、引进的“鲶鱼”是不是越多就越好呢?当然不,要适度。如果盲目引进,则可能使一些有抱负的“沙丁鱼”晋升无望而另谋高就。
4、当企业团结进取、和谐发展时,别乱引入“鲶鱼”,因为这将给员工们带来不必要的震颤、猜疑和恐慌。
当有优秀的“鲶鱼”加入工作队伍的时候要注意啦,老板觉得工作团队缺乏战斗力了,自己也该动起来了。
与人相处,其乐无穷。善用“鲶鱼效应”激活团队,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