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淞航号凯旋科学家在西太平洋公海发现潜

发布时间:2022/12/21 17:14:30   

图说:“淞航”号回到芦潮港郜阳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郜阳)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10月18日9时,承担农业农村部“年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任务的“淞航”号顺利返抵上海浦东芦潮港码头。该航次全程历时天,顺利完成了科考任务。

西太平洋是我国最重要的远洋渔业作业海域之一,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际渔业组织、相关国家和地区围绕西太平洋重要经济渔业种类的资源开发、资源养护等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我国作为西太平洋公海的重要捕捞国家,加强科学调查是科学养护和管理公海渔业资源的重要基础。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于今年6-10月开展了“西太平洋公海远洋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

据悉,本次科考调查分两个航次执行,航期总时长天。第一航次调查海域为西北太平洋(东经°-东经°、北纬35°-北纬42°);第二航次调查海域为中西太平洋(东经°-东经°、北纬11°-北纬19°)。

6月10日上午,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年度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搭载“淞航”号缓缓驶离上海芦潮港南港码头,前往西太平洋海域执行科考任务。第一航次调查时间为6月10日到8月18日,历时70天,开展鱼卵仔稚鱼调查、浮游动植物调查、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水域环境要素调查、声学调查等作业任务。调查共完成个站点的渔业环境观测,42个站点的渔业资源拖网捕捞作业。调查显示,渔场主要集中在北纬40°以北海域,高产区在北纬42°,最大单网产量千克;渔获物种类丰富,共计鱼类24种、头足类11种,主要以鲐鱼、远东拟沙丁鱼、鳀鱼、秋刀鱼、鱿鱼为主。

图说:随船研究生展示渔获

第二航次调查时间为8月19日到9月29日,历时40天,开展鱼卵仔稚鱼调查、浮游动植物调查、渔业资源延绳钓及拖网调查、水域环境要素调查、声学调查等作业任务。调查共完成73个站点的渔业环境观测,7个站的渔业资源拖网和22个站点延绳钓捕捞作业。据调查,渔场主要分布在北纬14°以南海域,平均上钩率约13尾/千钩;渔获物种类包括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等重要经济种类、以及帆蜥鱼、叉尾长鳍乌鲂、蓝枪鱼等兼捕种类。

记者了解到,本次调查共采集浮游动物样本多瓶、浮游植物样本多瓶、鱼卵仔稚鱼样本多瓶、环境DNA样本多份、渔业资源组织样本多份、声学走航数据近10TB,以及斑点月鱼等珍贵远洋物种标本20多份。通过对样本和数据的分析,可掌握西太平洋公海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渔场环境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资源开发潜力等重要科学成果。

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除了探明鲐鱼、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及其海洋环境特征外,还首次发现了柔鱼仔稚鱼的分布,并捕获大量日本爪乌贼;在中西太平洋,拖网调查显示北部海域存在一定量的鸢乌贼,是潜在的鱿鱼新渔场;延绳钓显示金枪鱼渔场集中在南部海域,达到商业捕捞的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在该海域开展延绳钓调查,有潜力成为金枪鱼渔业的新渔场。

“淞航”号首席科学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成员戴小杰教授表示,这次调查是我国首次派遣专业调查船在国际公海开展的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为西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参与国际渔业治理话语权的提升,以及远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5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