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的形状 >> 品读原创别来无恙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小宁
来源:《品读》年第10期
年,是我在郑州,这个拥挤的中原城市生活的第16个年头。
对,拥挤是长久以来这个城市给我的最清晰的印记。我生活于此的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段的路口,永远车辆和行人交织,公交车和地铁则像移动的沙丁鱼罐头。
几年前,蒙曼老师来郑州博物院的会堂讲课,开讲前,她说,别的城市只是堵车,郑州不一样,直接堵人。几乎台下所有人都笑了,实在是有过切身经历,对这种描述心领神会。
记得有一年国庆假期,我外出返回后走出火车站,足足半个小时才挤出人潮人海的站前广场。挤出来,却又挤不上公交等不到出租,愣是拖着行李箱,轱辘轱辘地从火车站穿过一个个拥挤的路口,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到家中。
日常所及,尽是拥挤——工作日的午餐时间,单位附近每家餐馆人满为患。
街道转角处的水果连锁店,买水果的队伍经常因为太长自觉转成S型。附近一家购物广场,收银台前等着付款的队伍也曾让一个外地朋友震惊不已……
初来时,我也惊讶过,但很快便习惯了这种拥挤中浓浓的烟火气,平淡而热烈,纷扰且真实。跻身之中,即使独来独往也不觉孤单,也有莫名的安全感。
可如今,曾经熟悉的拥挤感荡然无存,我第一次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空荡。
除了人流和车辆的稀疏,街道两旁那些我曾经排队吃饭的小吃店和其他熟悉的店铺,有些换了招牌,还有些直接横着一把冰冷的锁。
其中有一家夫妻开的馄饨店,年初夏,我刚来郑州时它就在那儿了。当时那对夫妻也就30岁出头,妻子做馄饨,丈夫在后厨忙活,俩人经常一边干活一边拌嘴。满口豫东话,我几乎一句不懂。
小店装修过一次,刷了墙壁换了桌椅,另开了个小窗口,有位阿姨在窗口做葱油饼,和他家的馄饨很配。
眨眼间16年过去了。那对夫妻依旧分工明确,依旧一边干活一边拌嘴,而我和他们,面容都已经有了清晰的岁月的痕迹。
年年初,我去小店吃过一次宵夜。没想到那竟是我最后一次吃他家的馄饨。春节过后,关闭的小店再没有开张。
还有相邻的一家面馆和一家酒水便利店,厚厚的玻璃门上,也各自挂了冰冷的锁。
另一家陪了我整整16年的家居服店铺——这些年我所有内衣睡衣几乎都来自这家小店,如今也都不在了。它们并没有被替换,只是店门没有再开。
单位附近熟悉的几家餐馆,要么关张要么易主,新的招牌和隔着玻璃窗看到的重装修过的店面空空荡荡,只偶尔一两桌的客人,映衬着几个服务员的茫然。
有天晚上,去附近一家购物广场的超市,经过地下一层喜欢的奶茶店,心头略有安慰:还好,它还在。点了一杯心仪的芝士乌龙奶盖后,发现竟无需等号,当即可取。
而之前,每一次都要拿着排号单,耐着性子等上几十分钟……抬眼看这华丽丽明晃晃的商厦,华美空寂。楼梯转角的那架白色钢琴,和时常坐在那里弹琴的姑娘,也都消失不见。
那晚离开时,经过电梯,抬起头,想起电梯可抵达的最高层,一次次承载过我观影时光的9楼的影院,心头又是一阵茫然,不知它重新开启的时间。更毫无防备曾经生活中那些热闹的常态,经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后,变为念而不得的奢望。
其实,这个城市的一切都还在,街道,建筑,树木,所有居民和一切小生物,包括小区的流浪猫。
可是我所熟悉的气息、味道和风貌,如今都已捕捉不到。
这才是我心底感觉的空旷所在——馄饨店的夫妻,家居服实体店胖乎乎的姑娘,小区门口蔬菜店的阿姨……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是否还会回来。城市还会回到从前吗?一切还会重新好起来吗?像我们每个人期待的那样。
如果会,要多久?
我不知道答案,我想知道答案。
这让我难过。
出版社的好友华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