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捡拾物的碎片聆听万物的声音青瞳视角

发布时间:2023/6/21 11:41:22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个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含古代头像的静物》巴勃罗·毕加索年《静物》勒·柯布西耶年《坚不可摧之物》曼·雷/年《帽架》马塞尔·杜尚/年《巡回桌》盖伊·奥伦蒂年《加尔德尼亚的幽灵》马塞尔·让/年《玻璃眼球》赫伯特·拜尔年◎剀弟

展览: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

展期:.7.28-.2.5

地点:西岸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手的五年三个常设展,以时间、万物、空间三个主题展开,正是从这三个不同的维度为中国观众全面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年下半年,我们终于等到了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合作项目的第二个章节:常设展三部曲之二“万物的声音”,展览一直延续到年2月5日。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为观众呈现百余件现当代重要的艺术作品,并用物作为一个线索,串联起从立体主义到今天的艺术历程。

与常设展三部曲之一“时间的形态”相比,“万物的声音”也有一条时间的线索,但是借由“物”的概念,将整个展览更为细致地划分为18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带出展览作品。策展人贝尔纳·布利斯特恩和帕梅拉·施蒂希特采用了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于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VoiceofThings)作为展览标题,再次提出“到底何为艺术”这个核心问题。

静物画变革

从人类拿起画笔,就已经开始描摹周围出现的物品,但是把物品作为专门的艺术描绘对象并进行审美角度的重新塑造,始于16世纪静物画这种艺术题材。艺术家会将各种器物和食物进行摆放,组成画面,在二维平面上再现真实场景。

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先驱们开始进行各种实验,对传统的静物画也进行了“变革”,他们开始摈弃要把物完美再现的传统技法,而是进行了色彩和造型的各种尝试,通过对物品的描绘,更自由地尝试一种空间概念。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的物,好像开始摆脱了它们原本的形形色色,而变成了一种造型语言。

展览正是以毕加索和布拉克等人的静物绘画作为开篇。20世纪初,布拉克与毕加索开始了一场实验,基于多个视角对物体进行形状观察和分解,这一时期的创作被称为立体主义。比如展览中毕加索年的作品《静物》,我们已经完全感受不到这跟以往的静物画的任何相同之处,作品以线条和流动的色块构成,我们根本看不出来画布上是什么。

另一幅毕加索的画作《含古代头像的静物》则似乎清晰一些,已辨识出一个果盘、一把吉他、一本书和一个石膏头像模型。但在这里,这些物品的表现手法非常返璞归真,可以看到在色块之上,用线条进行勾勒,在深褐色的基调下,有种庄严的自由感。物脱离了画笔和表现的束缚,成为造型元素,更多反映了艺术家本人对画面和空间的理解。在布拉克上世纪30年代的静物画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自由感。

在记录毕加索在法国南部创作的一段影片《拿着钥匙的女人》中,我们看到不局限于画布的艺术家,用在工作室看到的各种形状的陶瓷制品摆放在地面上,拼出了一个想象中的女人。看到这里我们觉得小孩子不也经常这样把玩各种物品吗?这些东西不再“有用”,而是成为想象力和创作力附着的“物”。

物的解放

20世纪开始,人类走向了一个由物主导的世界,对物的需求伴随工业化生产急剧膨胀,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生活日用品大量出现。工业商品的大量出现无疑是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背景环境。

年,杜尚用一个小便池挑衅艺术的根本概念,被剥离了原本使用功能的日用品,仅因艺术家的决定就跻身艺术品行列。虽然毕加索很早就开始使用现成物品创作,但是真正将现成品概念带入艺术史的,是杜尚和一帮达达主义艺术家。

在“时间的形态”展览中,我们看到了杜尚首件现成品艺术作品《自行车轮》,在“万物的声音”里,则可以看到杜尚的另一件作品《帽架》。不过我觉得此次展览更有意思的是看到了曼·雷的几件代表作品。

曼·雷是一个先锋摄影师,他跟杜尚关系非常好,也受到后者影响,一起进行现成品创作。比如展览中的《礼物》,这件作品是曼·雷跟朋友进厨具店买了一个熨斗,然后在底部钉了一排钉子,命名为“礼物”,添加到自己的个展上。这是艺术家在法国制造的第一件达达主义物品,带有一种即兴和无厘头的特点。改造物,对其重新赋予意义并为之命名,是这件作品开始的一系列“挚爱之物”的特点,然而展览没有提到的是曼·雷在摄影中对物进行改造探索的尝试,而这一部分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而有趣的。

曼·雷拍摄了一系列的物影照片,物影照片就是不用照相机,而直接将物品或人体放在感光相纸上,开灯曝光出现的影像。曼·雷对其进行了拓展,将不同物体进行双重曝光,并把这种方法用自己的名字进行了重新命名,直译就是“雷摄影”。

年,曼·雷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法语直译中文为《美味领域》,里面全是物影照片的集合,他用绳子、灯泡、电熨斗、图钉、钥匙、梳子、蜡烛、纸张……日常可见物,重新对其组合,取不同的形态,留下剪影一样的黑白形象,将物品原先的意义消解,但又可辨识出原来的功能,奇异的美感上还带有一点幽默。曼·雷的影像实验,正好与上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尝试同期,是一种对物的表现的同步探索。

展览中我们还看见了曼·雷用节拍器和人眼照片拼贴成的《坚不可摧之物》。这个眼睛是曼·雷的情人李·米勒的眼睛的图像,在与情人分手后,曼·雷贴上了这个照片,并取名为《毁坏的物品》,后来在一次展览中,果真被反达达主义的激进分子用手枪打坏,在重新制作的时候,又命名为《坚不可摧之物》。

物的重组

展览中有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特别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幅年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岱铎的《骑车的人》,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这幅画作的表现超越了创作者的时代,具有一种特别当下的感觉,有点像博斯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骑车的人》描绘的拟人形象是由各种工业零件拼凑而成,物不只成为对象,更成为主角本身,人面对自己也充满了异化之感。但是这种表达又非常有趣味,艺术家似乎把自己也拆解重组了,用物拼凑了一个新世界。

这种奇异的物之荒诞幽默感,在后面一件装置作品中隔空回响。丹尼尔·施珀里年的《散架的宫女(假跳蚤市场)》,艺术家用从跳蚤市场中淘来的物品,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我们看到了石膏像、礼帽、盒子、玩偶的局部、老式电话机、一段胸骨等,艺术家将这些物品摆放组合并固定后,垂直安置在墙面上,形成了一种“立体的绘画”。

这幅作品试图联结法国画家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笔下的宫女,不过这是一个被拆解的散架宫女,各种零碎的“身体”部件在盒子中可以让你挑选,如同在跳蚤市场。跳蚤市场在欧洲非常流行,规模也很大,它的缘起正是为闲置物品发起的交换场所,是应对大量闲散物品的解决方式。但是我们在这个散架的“宫女”面前,觉得谁会去买这些东西呢?

物成为世界主角,在后面一件半小时的视频作品《事物的进程》中,有了更巧妙的体现。艺术家组合彼得·费茨利和大卫·威斯使用看似非常简单的道具造出了一个叹为观止的连锁反应装置,在没有人力的干涉下自主运行着。类似多米诺骨牌,这个反应装置充满了必然和意外,吸引我们一直观看这些物的进程,但是其实我们心里非常清楚,这种以物为主角的反应链条其实是人为的安排和设置。

象征的物

整个展览中会让观众迷惑不解的部分在后半段,在这里物不仅仅成为作品的元素,也是解读作品意义的钥匙,本身作为符号承载了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往往离不开文化阐释,也必然有着框架和系统的限制,在使用物作为符号的时候,高明的艺术家也会同时对系统进行消解。

我们进入展览2号展厅里,迎面是一件大型的装置作品,看似干巴巴的木头制成的展示架,波斯地毯、青花瓷瓶、扇子等等,单独拿出哪一件物品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整个装置物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伊莎贝尔·科纳罗的《含普桑和目击者的风景(III)》,作品介绍提到是艺术家质疑艺术史上的表现体系和符号。她对17世纪画家普桑的风景画构图手法很感兴趣,后者会把小人像放在一个盒子里通过一个洞来观看它们,于是艺术家用装置来构建一种类似普桑构建图像的透视效果,如果我们对普桑的作品没有了解,极有可能影响对这件作品的共鸣,这里的物品象征着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世界,这个由物构成的风景本身就让人生疑。

批判的物

展览中我看到了去年过世的克里斯托的一件小型包裹作品,年的《桌子上的包裹物》。在一个木制藤编边桌上,堆积着似乎是瓶瓶罐罐的物品,它们全被用天鹅绒和布包裹捆扎起来,而且经过了那么久的时间,似乎这些物品已经在里面腐烂,包裹物本身成为一个不可碰触的整体。以包裹大型建筑物闻名的克里斯托夫妇,早期正是以小型的创作,确定了自己对物品的态度,随着这些东西被彻底包裹掩盖,它们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们隐藏了什么?如果物难逃成为废弃品的命运,包裹行为是否是一次逆反和拯救?

在展览的最后,消费社会的图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被提出,比如弗朗克·斯库尔蒂的《纽约,早晨06:00》,一个沙丁鱼罐头变成床,搭配背面墙上绘有甜甜圈和咖啡的景观,结合标题,我们看到的是全部由商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克劳德·克洛斯基的广告传单组合作品《从1法郎到法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