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的繁衍 >> 告别佛系,我要做新知青年环球网
每对世界多理解一些,我的“丧”就会少一些。
当我明白“化妆就Cosplay更好看一点版本的自己”之后,我就对化妆这回事有了新的认知,也许我们被美妆博主们带得有点儿偏了。
后来在知乎的年度活动“新知青年说”听到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知乎答主
大嘴博士分享《为什么我在变美的路上越来越焦虑?》的时候,我才知道,媚俗的思潮也可能把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破坏掉。简言之,太追求好看可能不健康。虽然听起来像是仇富心态的进一步扭曲版:仇美,但是不无科学道理。
大嘴博士的分享比较长,大意就是:角质层是我们身体的一道天然屏障,而盲目跟风去角质,则大概率带来敏感肌的后果;黄色皮肤是上天给我们的眷顾,一定量的黑色素可以很好地抵御紫外线的侵蚀,使得我们不会像白种人那样易得皮肤癌,但是过度的美白反而会抑制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反而不利于健康。
也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现在的年轻人啊,有点儿“丧”
这几年的焦虑贩卖量显然已经超售了,导致的结果呢,就是前年的“丧”和去年的“佛系”思潮大行其道。
实际上,这两种思潮或者文化并不是凭空出现,早在古希腊诞生的犬儒主义和盛行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就早已经有如出一辙的消极了。
李诞的一句“人间不值得”,反倒是火了谢广坤,也成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青年人群的自解之语。
如果要用类似的哲学思潮与当今的“丧”与“佛系”取个共同点:那就是提倡一种清心寡欲、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拒绝物质与权力的诱惑,在最朴素的环境中获得自由。
不过相比于斯多葛学派诞生的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日子,其实好过得紧。
起码嘴上嚷嚷着“丧”的人,肯定都是衣食无忧、也不担心成为庄园里的奴隶,或者战场上的肉盾。甚至还会在朋友圈里时不时地晒一下北欧极光,南美雨林什么的。
即便如此,还是不少人说“有时候你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么是绝望”,“我不需要性生活,生活每天都在强奸我”之类的骚话。
前几天看电视剧《大江大河》,在改革开放,高考恢复的历史变革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心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在时代的机遇下,改变自身的命运。
而现在,“理想主义”则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很多年轻人已经失去了能改变环境的能动感,甚至那些坚信自己的能够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们,也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低谷期。
北大学霸戴威创立的ofo深陷危机,青年偶像罗永祥的锤子手机生死未明,即使是反抗后的失败,也没能引起大家的一点点同情。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和《大江大河》同期播出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则描述了另一种被称为“社畜”的职场生活。“社畜”是“会社(公司)”和“畜生”组成的复合词,指那种在公司里像畜生一样被压榨被奴役驱使的员工,他们面对种种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即使内心一万个抗拒,脸上依旧要微笑起来说“好的”。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既没有梦想,也没有存款,上下班还是要成为地铁罐头里面的一条沙丁鱼。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光是活着,就觉得心里苦啊
没有高兴的事,也没有钱
哎,好想人间蒸发啊
简直活脱脱就是当代“丧”系青年的一幅画卷。
(《大江大河》剧照)
事实就是,《大江大河》的年代感,离我们的距离太久远了,我们已经不太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反而,《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的残酷职场是很多北上广深白领的日常。
另一个事实就是,相比于《大江大河》里主角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获取知识的不易,现在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实在太多了。
最后一个并不容易被发现的事实是,也许知识很难再改变命运,但知识确实可以改变生活,获取新知识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最开始说到的,面对各种贩卖的焦虑,我们错误地“变美”。
倘若我们知道更多关于科学化妆护肤的知识,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也不会为“变美”付出代价。
别“丧”了,做个新知青年怎么样?
与其说,成为“丧系”青年、“佛系”青年,不如说成为新知青年。
新知这个词,其实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曾出版过一套《新知文库》丛书,译介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而更早的作为三联书店前身之一的新知书店,其实成立于年。
再到近些时候知乎做出的“新知青年”的一系列定位,其实也说明了,和“丧”和“佛系”的流俗相比,“新知”其实是历久弥新。
新知这个词,除了新知识之外,也有新知交的意思。最早可以往前追溯到屈原在《九歌》里写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意思就是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结识了新知交。
在去年年末的那场“知乎年度TALK——新知青年说”上,知乎请到了20位来自知乎的“新知青年”,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
大嘴博士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新知青年的职业年龄性格各不一样,共同点就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不满足已有认知,不拘泥传统思维,愿意用不同角度去看世界。新知青年未必从众,也不随波逐流,敢于提问,亦喜欢回答。
而所谓青年,其实并无关年龄,只关乎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对世界的好奇。其实就是佛系让人老气横秋,而新知让人年轻。
比如说,在“丧”情绪的主要贡献者--北漂大军里,却有一位“新知青年”
原来是西门大嫂,她的身份很多样化,一方面是时尚自媒体,一方面是知乎答主,同时也是十年北漂和新知青年。按理说,北漂是幸福感比较低的一个群体,不过
原来是西门大嫂的在知乎活动上的分享,却让人看到“漂”的另一面:在追求人生的过程当中,其实漂泊这个词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比如可能从看我分享的东西也能看出来,我其实是兴趣非常零散爱好非常广泛的人,这一切都是出于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的好奇心太强了,所以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在这个城市里不管买房落户口成家立业这些事情都不能成为寻找归属感的砝码,我非常喜欢留在这个城市,它有很多的缺点,但是我们可以彼此接纳的,我在这里会有一种感觉,我有它乡也有故乡,我觉得我的心很安稳的漂泊着,所以这就是我对新时代北漂的定义了。
我之前写过一句话,漂泊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一个过程,它也可以是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漂泊在未知里,也可以漂泊在无尽的可能性里。
这就是因为新知青年看待世界角度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
鸟类学博士
小叶叔叔是擅长回答鸟类的问题,在分享中,他带来了两个新知:小学课本里的《乌鸦喝水》看起来是个寓言,其实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乌鸦(新喀鸦)真的有类似的学习和变通能力,所以《乌鸦喝水》不仅仅是个寓言,其实也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在古代,鸳鸯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情侣们只羡鸳鸯不羡仙。实际上,鸳鸯在交配期后,整个繁殖期里,雄鸟其实是不出现的,基本可以认定是拔X无情,渣男一个了。所以,这个坚贞爱情的象征,其实是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这些个有趣但基本上无用的小知识,偶尔也能对抗一下丧气的生活。
本质上,“丧”和“佛”,与新知,是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
前者的精神内核是妥协,而后者的关键词是不满足、不拘泥、不从众,这么多的不,已经初现了一种反抗性和进步性。
前面说到,从“丧”入“佛”,一再妥协,不过是通过不断自解获取安宁和自由。
而事实上,当代哲学家布泽克认为,这种自由建立在对幻象的依赖上,甚至可以说对幻觉的依赖代替了对物的依赖。他认为犬儒主义在当今意识形态中的座标不再具有反抗性和进步性,而是一种维持现状的保守主义的温床。
一方面,因为加班工作,上下班通勤以及闲暇娱乐,许多青年的身体出现透支,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三高了,第一批90后已经运动五分钟喘气两小时...以至于保温杯枸杞养生又成了嘴上常说的流行语。另一方面,由“丧”入“佛”的青年们,并不会真的去思考自己的处境然后寻求对抗。
自嘲归自嘲,生活依旧是火锅奶茶加王者荣耀,顶多再买个霸王防脱洗发水。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如果说《美国丽人》或者《土拨鼠之日》这些反映中年危机的电影,还体现了来自于中年的抗争的话,那么如今属于青年人的“丧”和“佛”,则连仅有的那份对抗性和行动力也没有了。
关于对生活的对抗和行动,这次的知乎分享活动里面,有好几个新知青年分享了关于辞职旅行和辞职换专业考研的经历。
徐小疼从北京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后来在银行做金融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无论是学历和工作都是常规意义上的优秀,基本是都这样了,还折腾啥要啥自行车儿啊。不过
徐小疼给自己的定义是个天马行空不爱守规矩的人,这和银行业的严谨,以及外界对她金融精英的期待有很大反差。当她辞职的时候,也考虑了一下自己和工作的关系:
其实说到底辞职是一种你对和工作关系的界定,这是我们和工作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不是我我在做工作就是对它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实工作对你反过来也有一种作用。
最后她还是发现这种和工作的相互关系无法持续,就像无法相互理解的婚姻一样。
对认识自我和定位自我很看重的
徐小疼选择了辞职,考研,读影视专业,现在已经是一名编剧。实际上,她的辞职考研和转行当编剧,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种行动力背后,也有自我驱动:
我转行的时候我需要马上就能在这个行业跑起来,我一定要去考这个研。我考这个研主要就是为了我能够在编剧这个行业取得足够的知识的储备,取得足够的我对这个行业的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认识,通过强迫性的,通过每次交作业为强迫自己来达到这个行业对我所期待的我工作能力的目标。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仿照佛儒法给新知青年来一个三连:
佛系:都行,可以,没关係
儒系:稍等,抱歉,对不起
法系:免谈,不见,按规矩
新知:好奇,较真,爱学习
在书面时代,三联书店一度扛起了传播新知精神的大旗,不过随着出版业的下滑,以及《新知》杂志的停刊,这个词在书面上见到的机会不如以前了,不过这不意味着新知精神和新知青年的消声。起码在知乎的阵地上,新知已然成为了一个关键词。
不管是知乎的发展,还是“知乎年度TALK——新知青年说”长达8小时的分享,都证明了新知青年群体的价值,多生产写有用有趣有价值的信息,多做点儿进步意义事情,对世界多点儿理解。
(本文为推广广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内容与商品与本号无关,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