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丁鱼 >> 沙丁鱼的习性 >> 重塑制造业竞争力先捋清企业的基因优势
责任编辑:Demi
《制造业品牌新思路》第二期
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经济学家林毅夫这么评价:“过去这40年的改革开放走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奇迹就是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的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于“制造”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价值认知。从推动式制度到拉动式制度,从按需定制到模块化设计,在市场追赶方面,中国制造业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在技术追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任何一个制造业企业而言,它的学习与能力提升的过程正是嵌入在这样的追赶接替里的。
取其精华:传统也有好基因
在多数千禧一代的印象中,制造业总是与“传统”一词挂钩,认为其如日渐老去的雄狮,思维固化、执行力弱、难以撼动。无可否认,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相较之下,制造业反射弧明显要长很多,活跃、轻盈、多元化的互联网优势在制造业里犹如鲶鱼加入沙丁鱼群。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终都是要回归实质性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实质性的商业模式?就是有闭环、有结果、有反馈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后,现金流可以迅速再作用于企业的运营中,这一点是制造业能超速发展、并在今时今日仍占据中国经济板块中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这归功于“传统”带来的正向影响:未雨绸缪、远虑思考以及风险管控意识。反观互联网的快速融资快速烧钱模式,制造业多了些许稳重,拥有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和分析问题的大局观。他们将圆熟、慎思、坦诚的基因融入企业价值观和实践准则中,再落实到文化宣贯、管理层面,用“说实话、做实事”作为员工自律要求。
直面传统:把劣势扭转为优势
著名风险投资家、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说:“一个公司的基因早在它最初的18个月就被决定了。此后公司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改变,如果DNA是对的,它就是一块金子;如果不对,那基本就玩完了。”简单地说,一个老板什么样子,企业就会被经营成什么样子。
当“传统”这一特质站在风口前,也可能因为稳重过虑而错失良机。对于大部分有一定阅历、吃过亏的制造业老板来说,做到“兼听则明”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传统”有什么致命劣势,那首先当问责“偏见”。万物能够发展,过程中一定有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当一个力膨胀,必须有另一个力去产生冲突,否则失衡容易崩盘。企业中的“阳”力过盛,易激进;“阴”力过盛,易消极。那么,如何把偏见转为优势?授权,授权可信任的员工去与老板产生冲突力。
加强基因优势:从产品中来,到服务中去
从传统电商、社交电商到社区电商,牵动着无数制造业变革的互联网平台,让中国制造业得以从“低廉的生产价值”迅速发展到“产品设计商业化”。创新很多时候是从现有的流程和产品技术中成长起来的,颠覆行业传统的巨大创新不一定是从天而降的突破性科学技术。
随着工业智能、物联网新技术的持续深耕,今天的互联网平台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能够更准确、迅速、便捷地连接制造业和用户,世界由此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交付要求又迈上一层台阶。在这样的外力拉扯中,制造业逐渐服务化,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当有形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增值空间也将越来越有限,无形的服务环节便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和附加值的主要来源。未来的方向一定是通过减少价值链上劳动力的投入,增加知识密集要素投入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附加价值。因此,在产品和服务中植入企业的基因,是降低创新成本、突破“低端锁定”困境的关键。除了做到产品与服务的“协同创新”之外,各环节接触点中的分散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创新机制。
如此零散的探索与尝试,最终还需要由基因进行管理,让企业中的每一员一岗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何时要做、什么不该现在做,由内而外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阵列,在已有的雄厚基础上,走出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